孩子打人時的情緒信號與家長可行應對策略

2025-09-1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孩子打人時的情緒信號與家長可行應對策略

孩子動手常被當成行為問題,但往往是情緒尚未整理好的表達方式。本文說明可能成因、適用族群與五項家長可先執行的穩定與引導方法,並提示何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情況描述與常見反應

當孩子在被制止或遇到挫折時突然大哭或動手,家長與教師常感到驚訝或憤怒。表面上看似行為問題,其實可能是孩子在用身體表達無法言說的內心衝突或強烈情緒。

為何孩子會動手表達情緒

心理發展的觀點指出,幼兒早期情緒與依附經驗仍在建構階段,難以清楚分辨內在感受與外在對象。在壓力或被拒絕時,孩子可能以推、打等方式把不舒服的情緒外放,將限制或阻止他們的人視為情緒來源。

此外,身體是幼兒重要的溝通工具。尚未成熟的語言能力使他們傾向用動作來釋放挫折或恐懼,若外在反應僅止於責備,孩子難以學到情緒整理的技巧,可能更依賴攻擊性的表達。

家長可先做的五項穩定步驟

  1. 先穩住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當場面出現肢體衝突時,家長先給自己幾個深呼吸的秒數,保持姿態穩定並以溫和但堅定的語氣阻止傷害,同時傳遞陪伴感。
  2. 用身體把情緒具象化
    邀請孩子用動作模仿情緒,例如做出誇張的動物動作或用手腳表達「很生氣」,讓情緒有出口但不傷人。
  3. 當孩子的情緒翻譯員
    用簡短、具體的語句幫孩子命名感受,例如「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不能拿到玩具」,協助他把模糊的內心經驗變成可以說的話。
  4. 提供安全的身體釋放方式
    安排能量消耗的遊戲或用枕頭、沙袋等安全工具讓孩子宣洩怒氣,避免以真實攻擊滿足表達衝動。
  5. 情緒平復後再理性回顧與協商
    待孩子情緒穩定後,用簡短問題引導反思:「剛剛打人是因為覺得沒被聽到嗎?下次想怎麼跟我說?」幫助孩子建立替代行為。

陪伴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觀點

孩子不會天生掌握情緒調節技能,這是透過反覆的互動與安全回應逐步學會的。家長以理解與界限並存的方式回應,可以讓孩子在被理解的同時學會責任與自我控制。

對於情緒爆發頻繁或伴隨行為受限的情況,家長可以觀察觸發情境並記錄模式,必要時考慮尋求兒童心理或發展評估,以取得專業支持。

作為陪伴者,以耐心與一致性回應比短期的懲罰更能促進長期改變。在多次溫和的引導下,孩子會慢慢學會用語言或替代活動來表達不適,進而減少以身體攻擊的行為。

重點回顧

孩子打人常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強烈情緒外放,家長可先穩定自身、以身體遊戲與情緒命名協助孩子釋放與學習替代行為。若情況反覆或影響日常功能,建議尋求專業評估以了解潛在需求與支援方向。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