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確保餐桌上的雞肉安全,許多屠宰場選用次氯酸鈉(漂白水)進行屬於常見的消毒作業。本文將深入探討氯洗雞的安全性,並提供消費者如何在料理前進行有效自我保護的建議,以確保食物安全與衛生。
電宰後使用漂白水殺菌的合理性與規範現況
雞肉作為台灣居民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Daily 屠宰量高達數十萬隻。近期媒體曝光屠宰場將屠體浸泡在含有次氯酸鈉的漂白水中進行消毒,讓一部分民眾產生疑慮。專家指出,在屠宰過程中,未經冷卻容易滋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及李斯特菌。
台灣農委會表示,水冷式屠宰過程中,會將屠體放入約1至5℃的冰水中,並依規定加入適量次氯酸鈉進行殺菌處理。目前,防檢局建議在水槽中加入20至50 ppm的次氯酸鈉,以達到消毒效果。農委會也強調,使用次氯酸鈉進行屠體消毒是經農業部門認可且合法的做法。
國際標準與實務操作的現況
多個國際組織如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糧農組織(FAO)均允許在屠宰作業中使用含氯消毒劑來降低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在屠宰端的處理上。日本規範次氯酸鈉最大濃度為200 ppm以下,而在台灣,相關標準則允許使用50 ppm以下的氯化合物,以符合食品安全規範。
然而,歐盟自1997年起便禁止在肉品末端使用氯水泡洗,認為這樣可能降低屠宰場的環境衛生標準,並提倡從源頭提高畜牧與屠宰衛生水平。同時,歐盟也明確指出,氯水的使用並非是食安風險的源頭,而是監管機制與產業習慣的差異造成的政策取向差異。
氯洗雞的殘留疑慮與消費者自主抗議
針對氯洗雞的安全疑慮,專家表示,只要在冷鏈運輸及上架過程中,氯化物的殘留會因揮發而降低,因此消費者只需在料理前用清水沖洗即可有效降低殘留的氯化殘跡,保障食品安全。
根據相關檢驗,台灣多數雞肉屠宰場所殘留的氯氣濃度都符合飲用水安全標準,且若遵守規範使用,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民眾在購買時,也可選擇有品牌保障的禽肉供應商,並在料理前用流動清水沖洗一遍,以進一步保障食品衛生。
消毒作業的自我保護措施
由於,目前尚未有強制規定要求消毒氯水的濃度,建議民眾在料理前多加留意。可以採用以下方式進行自我防護:
- 使用符合規範的雞肉供應商,選購有品牌認證的產品。
- 在烹調前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雞肉,去除殘留氯化物。
- 以適當的時間和水溫進行適當的烹煮,確保微生物被徹底殺滅。
國際動態與歐洲的政策爭議
歐洲國家在冷卻與殺菌作業的規範上持不同立場。歐盟自1997年起禁止使用氯水泡洗來消毒肉品,主要原因在於該技術被批評為業者規避環境衛生管理的方式。專家指出,提高畜牧及屠宰的衛生標準才是根本解決方案,而非過度依賴氯化學消毒劑。
美國與英國在貿易談判中,曾引發是否進口氯洗雞的爭議。英國首相曾經推動氯洗雞進口的政策,反映出不同國家在食品安全與貿易政策上的考量。歐盟則堅持維持高標準,嚴格限制氯水的使用。
消費者在氯洗雞議題中的立場與選擇
對於民眾來說,除了信任品牌,也可在料理過程中採用雙重措施來防範微生物污染。除了用流動清水沖洗外,也建議在高溫烹煮時確實將雞肉煮熟,徹底殺滅可能殘留的微生物。
在多元政策與國際標準背景下,合理使用次氯酸鈉在屠宰端的作業,已被多國認為在控制微生物污染上具有一定的效果。消費者也應保持理性,如有疑慮,可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或在烹調時進行多層防護。
結語
在現代食品安全管理中,氯洗雞的技術雖有爭議,但合理範圍內的氯水使用,已經被多國接受並視為降低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手段。未來,食品產業與監管機構仍需協調制定更明確的標準,讓消費者在享用美味時,也能安心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