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COVID-19)在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為因應疫情所帶來的醫療資源調度與安全考量,政府與醫療機構紛紛啟動多項醫療應變措施。有鑑於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等,仍需長期用藥與定期追蹤,這些措施是否會影響就醫品質,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本專欄將分析在疫情嚴峻階段,慢性病患者如何安全持續進行藥物控制與就醫。
面對疫情三級警戒的公告,國內主要醫療院所相應調整門診與治療安排,優先保障急診與生命危險的病患需求,部分非緊急的慢性疾病門診、保健檢查及美容服務則暫時縮減或延遲。這一系列措施的核心,是在確保醫療量能與疫情控管的同時,降低病患在醫院內感染的風險。
門診與重要檢查可延後,非緊急醫療服務暫停
為因應醫療資源的壓力,一些大型醫院已宣布延後慢性病定期門診及非急迫性檢查。例如,台大醫院建議:5月17日至5月28日的預約門診,患者可透過預約紀錄電洽延後,且不計為爽約次數。同樣,長庚醫院也暫停或延後部分門診服務,包括健康檢查、物理與職能復健、醫美療程,醫院呼籲患者提前聯絡醫生確認屬於延後範圍的診療項目。
此外,台北榮總亦建議:非緊急治療、例行檢查與自費健檢建議延期,並可利用預約系統或專線,提前安排就診與領藥事宜,以降低在醫院等待時間,維持醫療安全與效率。
慢性病藥物管理與「得來速」應用成趨勢
儘管疫情持續,長期疾病患者仍需穩定藥物供應。多數醫院與藥局已提供線上預約取藥或「藥來速」服務,患者可藉由醫院App或健保藥局的預約系統,提前辦理領藥,避開高峰人群,降低感染風險。尤其是血壓、糖尿病用藥等,患者不必進入醫院,便可在藥局直接領取。此外,有些患者已建立長期用藥聯絡管道,可由醫師透過電話或遠距問診調整用藥策略,確保病情得到持續追蹤。這種便利與安全並重的方便措施,已成為慢性病管理的新風潮。
嚴重症狀仍須即時就醫 警惕緊急狀況
疫情期間仍不可忽視急症處理的重要性。如突發性胸痛、嚴重腹痛、嚴重外傷或精神疾患急性惡化者,仍應立即前往院內急診處理。許多國際經驗顯示,在疫情高峰期,醫院有策略性停診一般門診手術,但急迫、危及生命的手術,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或氣胸等,必須優先就醫。實務上,醫院將依據手術緊急程度,制定分類與排程標準,確保真正的生命威脅患者優先照顧,同時盡量控制非急迫性手術時間,避免醫療資源的過度分散。
持續追蹤與風險預防 醫療科技協助長者與慢性病患者
為降低院內感染風險,醫療機構積極推動線上預約、遠距視訊追蹤等服務。長者或慢性病患者亦可利用醫院或醫療平台的查診進度查詢系統,掌握預約狀況,按時安排就醫。日常生活中,提醒患者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配合口罩佩戴、手部清潔與社交距離,即是最基本且有效的防護措施。醫療科技的整合,除了能提升患者就醫便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完成疫情下的疾病管理新模式。
整體來看,即使疫情嚴峻,合理調整醫療策略、善用數位科技,仍能實現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與醫療安全。醫療專業的持續關注與民眾的配合,是目前及未來維持公共健康防線的關鍵所在。醫學界也在持續研發與推廣更加彈性、安全的就醫服務,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疫情挑戰,讓長者與慢性病患者能在保障健康的同時,安心度過疫情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