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後類鼻疽與屈公病個案增加觀察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氣候變化後類鼻疽與屈公病個案增加觀察

近期雨後環境改變與旅遊活動使類鼻疽本土病例與屈公病境外移入案出現增幅。本文整理通報數、臨床表現、檢驗與地方防護要點,說明何時應提高警覺並尋求醫療評估。

本土類鼻疽近期通報情形

近期監測顯示,本周新增4例類鼻疽通報,颱風及強降雨後一個月內出現本土病例累計有所增加。衛生主管機關指出,今年累計通報的類鼻疽病例以高雄市為多,其次為台中市,受影響的以年長者與中年族群為主。

類鼻疽的臨床表現與潛伏期

類鼻疽的潛伏期通常落在2至4週,最短可在數小時內發病,亦有個案在21天內發病。臨床表現差異大,可能無症狀,常見徵狀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或潰瘍、咳嗽或咳血等。

  • 可能併發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或敗血症等嚴重感染表現
  • 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燒或局部感染徵象時應提高警覺

雨後清理與個人防護要點

因應降雨及水災對疾病傳播的影響,專家建議從事清理時落實個人防護與環境衛生,包括適當穿著防護裝備、注意飲食安全與清潔消毒。這類通則有助於降低傳染風險,但發生疑似症狀仍應儘速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

地方檢驗能量與通報措施

為提升地方檢驗與通報速度,衛生機構已協助部分地區醫療院所取得類鼻疽檢驗認可資格,使在地化檢驗網絡運作更順暢。醫療人員被提醒對疑似個案提高警覺並依規定通報與安排檢驗。

屈公病境外移入情形與風險族群

本周亦通報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均與中國潮州旅遊史有關。病例在返國後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等典型症狀,經檢驗確診後已回復。衛教指出,屈公病由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約2至12天,症狀多在3至7天內消退,但特定族群感染後有較高併發風險。

旅遊與社區防疫提醒

有出國旅遊經驗或暴露於積水與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注意發病前後的相關症狀變化,並於出現可疑症狀時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旅遊史與接觸史。社區層面則應持續落實防蚊、排水與環境清潔,以降低傳播機會。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傳染病風險,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需同步強化檢驗能量、通報機制與民眾衛教。本欄持續關注類鼻疽與屈公病的監測動向,提醒讀者於雨後或旅遊後若出現疑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尋求專業評估。

重點回顧

近期雨後與旅遊因素使類鼻疽本土病例與屈公病境外移入增加,提醒強化個人防護與地方檢驗通報,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並注意高風險族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