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鼻塞因鼻中隔彎曲合併藥物性鼻炎的臨床處理

2025-09-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長期鼻塞因鼻中隔彎曲合併藥物性鼻炎的臨床處理

本文報導一名長期鼻塞患者的臨床經過,探討鼻中隔彎曲、下鼻甲肥厚與過度使用血管收縮鼻噴劑導致藥物性鼻炎的機制與診療重點。說明從症狀評估、內視鏡檢查到微創手術與術後過敏控制的整體處理思路,提供就醫時可留意的要點。

個案概述與主要症狀

一名中年廚師長期出現鼻塞、打噴嚏與流鼻水,工作環境高溫讓症狀加劇,夜間睡眠與日常呼吸品質受影響。患者曾自行購買血管收縮型鼻噴劑短期緩解症狀,但隨著使用時間延長,出現愈噴愈塞的現象,最終到耳鼻喉科就診確立病因。

常見成因與風險因子

長期鼻塞通常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見包括結構性問題如鼻中隔彎曲、下鼻甲肥厚,以及過敏性鼻炎造成的黏膜腫脹。另一本病例顯示長期依賴血管收縮型鼻噴劑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出現黏膜血管調節功能改變,形成惡性循環。

檢查流程與診斷重點

臨床評估會從病史與症狀開始,詢問鼻塞持續時間與藥物使用情形;耳鼻喉科醫師常使用鼻內視鏡檢查以觀察鼻中隔、下鼻甲與黏膜狀況,必要時配合影像學檢查以排除其他結構性疾病。明確分辨過敏性、結構性與藥物誘發的成分,有助於擬定合適治療策略。

治療選項與決策考量

保守治療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與類固醇鼻噴劑以控制過敏性成分,但若結構性問題或黏膜肥厚導致持續鼻塞,醫病共同討論後可能考慮手術介入。本案採取鼻中隔彎曲矯正合併下鼻甲微創成形,以同時處理多重病因。

手術方式與微創技術特色

所採用的微創方法以保存組織為原則,術中減少出血並降低空鼻症等併發症風險。與傳統切除不同,微創技術旨在改善鼻腔通氣而保留必要的黏膜功能。手術後短期內傷口癒合與腫脹消退常可觀察到症狀改善。

術後照護與預防復發

術後追蹤重點包括傷口癒合、症狀緩解與過敏控制。即使結構問題解決,若未同時管理過敏誘因或繼續不當使用血管收縮劑,仍有復發風險。醫師通常建議在氣候變化或過敏季節依醫囑調整藥物,並避免長期自行使用短效收縮劑。

本案患者在術後數週內逐步恢復鼻腔通氣與睡眠品質,並在醫師建議下調整過敏控制策略。此類病例提醒臨床與民眾注意多重成因評估的重要性,及早由耳鼻喉科專科確認病因,可避免不當用藥造成藥物性鼻炎或延誤適當治療。

重點回顧

本案說明鼻塞可能由結構性問題、下鼻甲肥厚與藥物性鼻炎交互影響,經內視鏡評估與微創手術可改善通氣,術後仍需持續過敏控制並避免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噴劑以降低復發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