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七十多歲女性因在家昏厥送急診,檢查發現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由於患者合併多種慢性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經醫療團隊評估後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傷口小、恢復較快,患者已順利出院並在門診追蹤。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定義與臨床風險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指瓣膜因增厚、鈣化或纖維化而無法完全開啟,造成左心室流出道阻力增加,進而使心臟負擔加重。常見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高血脂、先天性心臟瓣膜異常與慢性腎臟疾病等。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但隨病程惡化可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暈厥或頭暈等表現。
當瓣膜狹窄進展至導致心臟衰竭的程度,臨床預後會明顯惡化;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症狀,患者平均存活期約為2年,因此及時評估與治療相當重要。
治療選項與適應症判定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處置包含藥物治療、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與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等選擇。藥物治療主要是症狀控制與合併病症管理,無法解除瓣膜阻塞本身。
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已被證實具有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過程通常需使用人工心肺機並暫停心臟跳動,外科醫師會切除受損瓣膜並縫入人工瓣膜,此方式能同時處理其他心臟疾病,例如合併冠狀動脈或主動脈病變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為微創替代方案,對於高齡或有多重合併症、手術風險較高的患者,可提供另一種可行性較高的治療選擇。醫療團隊會依據病人年齡、整體健康狀況、瓣膜病變嚴重度及個人需求共同討論最適治療方式。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程序要點
經導管置換通常由股動脈穿刺進行,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將導管送達主動脈瓣位置。導管末端攜帶可折疊的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展開後以新瓣取代狹窄的病變瓣,確認功能正常即可移除導管並閉合穿刺處。此類手術傷口小(約1公分),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失血量與術後疼痛均較傳統開胸手術減少,住院時間與恢復期亦相對縮短。
雖然對特定高風險患者具明顯優勢,但經導管置換術與外科手術各有適應症與限制,需個別評估後選擇。
外科人工瓣膜的類型與臨床考量
外科人工瓣膜主要分為金屬機械性瓣膜與生物組織瓣膜(含豬心或牛心組織)。金屬機械性瓣膜耐久性佳,常建議較年輕患者使用,以減少再次手術需求;但植入後需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並需注意出血風險與活動限制。
生物組織瓣膜較常建議於50歲以上患者使用,牛心組織瓣膜在耐用性上的表現較好,患者通常不需長期抗凝治療,有利於維持日常生活品質。各種瓣膜的利弊、健保給付條件與適用族群不同,心臟外科醫師會綜合年齡、身體條件、併發症與預期壽命提出建議。
臨床重點整理
- 主動脈瓣膜狹窄由瓣膜增厚、鈣化或纖維化引起,造成血流阻力增加與心臟負擔上升;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暈厥與頭暈,若進展至心衰竭,預後顯著不良。
- 傳統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具長期穩定效果,適用於可承受開胸手術的患者,且可同時處理其他心臟病變。
-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為微創選項,對高齡或合併多重慢性病且手術風險較高的患者有助降低手術負擔與縮短恢復期,但需依個別情況評估適應性。
- 人工瓣膜類型選擇需考量年齡、耐久性、是否需長期抗凝、生活品質與預期壽命等因素,醫療團隊會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