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微小樑切除與支架合併手術的臨床觀察

2025-09-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微小樑切除與支架合併手術的臨床觀察

本文說明一例老年青光眼患者接受微小樑切除合併支架手術的臨床觀察,並討論青光眼治療原則、不同手術方式的利弊與何時就醫的檢查要點,協助讀者建立正確就醫與治療期待。

臨床個案與術後觀察

一名68歲女性因眼壓控制不良由基層醫師轉介至醫院眼科,術前眼壓超過20毫米汞柱。該患者在接受微小樑切除與支架合併手術後,醫師回報術後眼壓穩定維持在7到8毫米汞柱,恢復情況良好,視力亦維持穩定,生活品質有所改善。此為臨床觀察報告,個別病況與療效會因人而異。

青光眼的病理與治療原則

青光眼是因房水排出受阻導致眼內壓升高,長期壓迫視神經可能造成視野缺損甚至失明。控制眼壓仍為主要治療目標,通常採取眼藥水、雷射或手術等方式。若藥物無法達到目標眼壓或患者無法耐受副作用時,臨床會評估是否轉介接受手術治療。

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

臨床觀察指出,在治療過程中有相當比例的患者會中斷藥物治療,其中多數因藥品副作用在第一年停止使用。建立正確用藥觀念與醫病溝通,對維持長期療效至關重要。

手術方式的比較與考量

傳統小樑濾過手術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期較長且併發症風險相對高;微創青光眼手術(MIGS)則以傷口小、併發症較少與恢復快為優點,但降壓幅度可能有限。微小樑切除與支架合併手術旨在整合兩者優勢,透過內引流與外引流的雙重設計,期望在降低眼壓效果與術後恢復間取得平衡。

臨床評估的重點

  • 病程與視神經受損程度:視神經檢查與視野檢測是評估手術必要性的核心項目。
  • 預期降壓幅度與風險承受度:需與醫師討論不同手術的預期成效與可能併發症。
  • 患者生活型態與用藥依從性:個人情況會影響治療策略選擇。

何時就醫與檢查要點

若出現視力模糊、視野範圍變窄或被他人提醒視力退步,應儘速就醫進行眼科評估。常見檢查包括眼壓測量、視野檢查、視神經影像與角膜厚度測量等。對於有青光眼家族史、糖尿病或高度近視者,定期眼科追蹤更為重要。

在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時,可詢問手術後的恢復期、可能併發症以及術後追蹤安排,並確保自己理解用藥與回診計畫,以利長期疾病管理。

專欄觀察:青光眼治療強調個別化評估與長期追蹤。新式合併手術提供另一種在效果與安全性間權衡的選項,但選擇何種治療仍須依患者實際眼況與專業評估為主。

重點回顧

本篇說明微小樑切除合併支架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選項,闡述其兼顧降眼壓與恢復期的設計,並提醒用藥依從性與個別化評估的重要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