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手術協助患者重建聽力並重回日常社交生活

2025-10-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人工電子耳手術協助患者重建聽力並重回日常社交生活

人工電子耳手術為部分長期聽力退化者提供可行選項。本文以一例因左耳突發性耳聾、後續右耳逐漸退化的患者經醫師評估與植入手術為脈絡,說明檢查評估要點、手術與術後復健的實務概念,並提醒何時應儘速尋求專科評估與追蹤。

案例概述

一名六十多歲男性患者過去曾出現左耳突發性耳聾,經數月藥物與注射治療未見顯著恢復;五年後右耳也開始出現高頻聽力退化,語音辨識能力降低、與外界溝通受限,進而影響工作與社交功能。經耳鼻喉科醫師評估後,患者符合人工電子耳植入的條件,術後接受裝機與調整,個人回報聽力與語言辨識能力明顯改善。

突發性耳聾與聽力退化的臨床觀察

突發性耳聾常表現為在短時間內單側或雙側聽力突然下降,患者可能注意到在接聽電話或日常對話中聽不清楚。若只是藥物或血管治療不能改善,應由專科進一步進行完整聽力檢查與影像學評估,以判斷是否有其他可逆或需介入的病因。

人工電子耳的適應症與術前評估

人工電子耳(又稱人工耳蝸)主要針對語音辨識受限且在助聽器效果不佳的個案。術前評估通常包括完整的聽力檢測、語言理解測驗、耳科與影像檢查,以及對患者期望與術後復健能力的評估。若失聰期間過長,語言中樞的可塑性可能減低,術後語音辨識成效也可能受限,因此早期評估與介入被視為重要步驟。

手術方式與術後復健要點

隨著微創技術進步,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在切口與操作上已有改良。手術流程包含在耳後建立植入腔、將電極束植入耳蝸,植入體接收外部語音處理器傳遞的訊號,經由聽神經向中樞傳遞。術後需要裝機調整、語音與聽力訓練,以及定期回診以監測裝置功能與語言進展。

  • 術後需按計畫接受裝機調整與語音復健,以提升語音辨識能力。
  • 若失聰時間較長,術後復能可能較慢或受限,需耐心配合復健。
  • 術前與家屬討論期望值與日常支持系統,有助術後適應。

何時應儘速就醫檢查

出現突發性聽力下降、單側或雙側聽力明顯惡化、或在使用助聽器仍出現嚴重溝通困難時,建議儘速就近耳鼻喉科或聽力專科接受評估。早期診斷與介入能增加可逆治療的機會,並協助判斷是否為人工電子耳等介入治療的候選者。

本案反映出對於長期聽力受損者,跨科評估、術前溝通與術後復健三者並行的重要性。患者經醫療團隊評估並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後,回報生活品質與社交互動改善;同時也提醒臨床上應重視早期發現和個別化追蹤,以利治療時機與預後管理。

重點回顧

以個案示範人工電子耳能改善長期語音辨識受限者的日常溝通能力,但成效受失聰時間與術後復健影響,仍需專科評估。並提醒患者術後需持續語言訓練與定期追蹤,才能獲得較佳長期功能,且需評估個別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