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隨機試驗顯示小息肉冷切在大腸鏡息肉切除可降低延遲出血風險

2025-10-0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大型隨機試驗顯示小息肉冷切在大腸鏡息肉切除可降低延遲出血風險

台灣多中心臨床試驗指出,於大腸鏡發現的1公分以下小息肉,以冷切替代熱切可顯著降低延遲性出血機率。本文整理研究方法、主要發現、可能機轉及術後應注意的關鍵要點,提供篩檢與治療選擇的資訊型說明。

研究背景與臨床意義

大腸鏡為大腸癌篩檢與息肉處理的重要工具。臨床上常見的息肉切除方式包括冷切與熱切,傳統上有人認為熱切可同時電凝血管以減少出血,但臨床實務中仍會觀察到延遲性出血與嚴重併發症的案例。

為釐清兩種處置安全性差異,多家醫院合作進行大型隨機臨床試驗,針對發現的1公分以下息肉採用冷切或熱切比較延遲性出血及嚴重出血的發生率。

試驗設計與主要發現

該跨中心研究納入超過四千名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並接受小於等於1公分息肉切除的受試者,並將患者隨機分為冷切組與熱切組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延遲性出血的整體發生率在冷切組明顯低於熱切組。

具體數據包括冷切延遲性出血率約為0.37%,熱切約為1.45%,兩者相差近四倍。嚴重出血的案例在熱切組也相對較多,而冷切發生嚴重出血的個案多與同時存在需以熱切處理的較大息肉有關。

出血發生時間的差異

研究觀察到冷切的出血多半集中在術後前一至兩天,而熱切相關的出血則有延續到術後第九天的情形,顯示兩種處置在癒合過程與延遲性出血風險上存在時程差異。

可能的組織學機轉

大腸黏膜下層為血管密集區,電燒操作可能在切取組織時對黏膜下層造成較深的熱損傷,進而增加後續發炎與紅腫,促成延遲性出血。相對地,冷切主要以機械方式切除表淺組織,雖然術中較易見到滲血,但後續產生延遲性出血的機率較低。

臨床應用與適用族群判斷

研究作者與臨床醫師指出,超過八成在篩檢時發現的息肉屬於1公分以下的小息肉,此類病灶若條件允許,冷切可作為優先考量的處置方式。然在息肉莖部粗大或線圈無法有效切斷時,仍可能需要搭配電燒處理以確保切除完整。

選擇切除方式時醫師會評估息肉的大小、形狀與位置,並決定線圈尺寸與是否合併電燒。研究也強調未來需持續追蹤不同切除方式對殘存或復發率的影響,以及在使用抗血栓或抗凝藥物者中的安全性。

術後觀察與減少出血風險的要點

無論採用冷切或熱切,患者與醫療團隊都應注意術後可能的出血警訊。臨床上可採用下列措施以降低短期內出血風險與及早辨識問題。

  • 評估停用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的必要性並在醫師指示下調整 同時考量停藥帶來的血栓風險
  • 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及暫時性避免搭機 以減少腹壓或氣壓變化對傷口癒合的影響
  • 術後短期內避免食用粗纖維食物 減少機械性刺激傷口的機會

患者若在術後出現血便、頭暈、心悸或冒冷汗等情形,應儘速與醫療團隊聯繫以評估是否需進一步處理。

後續研究方向與臨床實務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追蹤受試者以評估不同切除方式對病灶殘留或復發的影響,並計畫針對服用多種抗血栓或抗凝藥物的患者設計相關臨床試驗,期望補充現有證據以利形成更完整的治療指引。

本報導依據大型臨床試驗的公開結果整理資訊,提供讀者對冷切與熱切在小息肉處置上風險差異的理解,並提醒術後觀察要點與與醫療團隊討論個別化處置的重要性。若有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個人化建議。

重點回顧

多中心隨機試驗顯示,對於1公分以下小息肉,冷切相較於熱切可顯著降低延遲性出血與嚴重出血風險,適合在條件允許下優先考量,但仍需依息肉形態與病人用藥情況做個別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