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解析大腸癌的預防與篩檢常見誤區

2025-08-17美通社

本篇文章美通社授權提供

專業解析大腸癌的預防與篩檢常見誤區

大腸癌已成為現代社會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民眾關心它的預防策略與早期篩檢方法。本文將深入探討飲食習慣、便秘與大腸癌的關聯性、以及血液標記物在疾病追蹤中的作用,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腸道健康與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飲食偏好與大腸癌的關聯

研究顯示,偏好攝取紅肉和高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是因為動物性脂肪在腸道中的消化過程中容易形成致癌物。然而,並非吃素就一定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畢竟多個因素共同影響疾病的產生。飲食中充足的纖維攝取,仍然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重要措施。專科醫師指出,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左右腸道健康產生正面影響。

經常便秘與大腸癌的關聯性

坊間普遍認為便秘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可能性,但科學研究並未證實糞便長期存留在腸道中,會直接引起癌症。相反地,陰訊通訊曾指出,糞便本身提供腸黏膜營養,長期排便習慣的變化才是值得注意的警訊。每個人的腸蠕動速率都不同,受到壓力、飲食、生活作息等多重因素影響。如排便方式突然大幅改變,或排便頻率有明顯異常,應及時就醫篩檢。

大腸癌篩檢與血液指數的真實角色

血液腫瘤標誌物的限制

腫瘤指數CEA和CA19-9常用於疾病追蹤,並非可靠的篩檢工具。研究指出,約50%至80%的大腸癌患者血液中的腫瘤標記物會升高,且血數升高的原因不只限於腫瘤本身,像是抽菸、慢性肝病或其他癌症都有可能導致血液指數升高。因此,血液指標更多是用於治療後的監測,而非篩查早期癌症的依據。

大腸癌篩檢的科學方法

糞便潛血篩檢主要分為免疫法和化學法。免疫法只測定下消化道出血,不會受到上消化道疾病影響,較為準確;而化學法可能偵測到上消化道出血,結果需進一步由醫師判斷。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建議進行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以確診或排除疾病現形。專業醫師提醒,篩檢需依照指示進行,避免誤解或漏診。

辨別大腸癌與痔瘡的徵兆

血便與檢查意義

血便是大腸癌的重要警訊之一,尤其是血色偏暗,混有黏液,或血跡在水面,表示血液可能在腸道中停留較長時間或血液已與糞便混合。有部分腫瘤靠近肛門,會排出鮮紅血,但這並非一定與痔瘡無關。倘若經常有血便,應立即就醫做詳細檢查,以排除腫瘤的可能性。

糞便潛血陽性是否需做胃腸鏡

血液篩查呈現潛血陽性,並不一定代表胃部或腸道有出血,尤其是採用免疫法時。若篩檢採用化學法,結果可能與上消化道出血有關,建議進一步胃鏡檢查,以排除消化性潰瘍或其他疾病。每個篩檢方式的適用範圍與解讀方式不同,須由專家判斷後作適當追蹤措施。

大腸癌的治療與預防策略

手術後仍需化療的原因

即使成功切除腫瘤,部分患者仍需接受化療,以降低病情復發的風險。臨床研究顯示,第三期患者若未接受化療,復發可能接近50%;而經過化療,復發率可下降至30%左右。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侵犯血管範圍及分期,為患者制訂專屬的治療計畫,以提升預後效果。

標靶藥物在大腸癌中的應用

目前,標靶治療主要運用於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尤其是轉移灶無法手術切除的病例。這類藥物能縮小腫瘤,為後續的手術提供條件,但在其他早期階段並無證據顯示能此藥物來預防疾病轉移或復發。延續科技進步,未來標靶治療或許會有更多應用空間,讓患者獲得更全面的照護。

遺傳因素與大腸癌風險

家族史與風險提升

遺傳性大腸癌較為罕見,但家族成員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將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特別是家族中有第一親屬患病,下一代的罹癌機率約是一般人的2至4倍;若有兩個親屬罹患,則風險進一步提升至3至6倍。因此,家族史是定期篩檢的考量依據之一,建議有此背景的民眾提前接受相關檢查。

預防策略與個人健康管理

大腸癌的預防除了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外,定期篩檢仍是早期發現的關鍵。一旦發現任何異常症狀,應立即求醫,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掌握自己的腸道狀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守護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