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在台灣逐年攀升,預防該病除了定期篩檢外,飲食習慣的調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醫界專家強調,均衡營養、適當攝取膳食纖維,以及掌握正確的飲食順序,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關鍵策略。其中,營養專家提醒,應「以飯配菜」,而非以菜配飯,才是合理的飲食原則。
營養師建議:控制高纖維食物的攝取量
彰化某知名醫院的胃腸科醫師指出,臨床經驗經常發現,大腸鏡檢查時會見到病患腸道內積存未消化完畢的高纖維食物。這代表患者可能攝取過多纖維,反而增加腸胃負擔。適量食用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但過多則可能導致反效果,白白浪費食物的營養價值,甚至損害腸胃健康。
營養均衡:每日膳食纖維攝取建議
根據台灣營養專家的指導,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約為25至35克。要達到此標準,建議優先選擇全穀雜糧,如100克的糙米或燕麥,約可提供8至12克纖維。此外,蔬菜每日攝取量應在1.5到2碗之間,如半碗蔬菜即可補充8到12克纖維。水果則建議每天食用二到三份,可提供6到12克的纖維,幫助維持腸道正常蠕動。
水分與多樣化飲食的重要性
除了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外,補充適量水分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建議依照體重計算每日所需水分(體重×30毫升),以促進糞便順利排出,避免形成糞石,降低腸道負擔。營養專家還提出「彩虹飲食」原則,倡導多彩蔬果攝取,搭配未經精製的全穀類主食,才能有效保護腸道,達到預防大腸癌的效果。
專家提醒:掌握飲食的正確順序與量化攝取
醫師提到,除了攝取的食物種類外,吃飯的順序也有講究。例如,先吃蔬菜水果,可以幫助延長飽足感,有助於控制總攝取熱量與脂肪。避免以菜搭飯的用餐方式,養成飯量適中、蔬果豐富的習慣,才能從源頭降低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一份健康飲食應包括多樣化食物,避免偏食,才能營養均衡且減少癌症風險。
相關延伸閱讀資源
持續關注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守護大腸的健康,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一環。適度的改變,可能比想像中更容易實現,也更有助於長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