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最新的國家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過去13年來,大腸癌持續蟬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1萬5千人確診,並且列為國內癌症引起的死亡率第三高。由於大腸癌在早期具有較高的治癒率,及時篩檢成為降低死亡風險的關鍵措施。
大腸癌的篩檢與早期發現
台灣肝膽腸胃科專家指出,大腸癌在早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透過定期篩檢能大幅提升存活率,預估能達到90%以上。尤其是在篩檢陽性後,若能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即使腫瘤尚未擴散,也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高達20倍。
糞便檢測的效用與流程
糞便潛血檢查被視為快速且方便的篩檢工具。當腫瘤或瘜肉在腸壁摩擦血液,血液會隨糞便排出體外,透過潛血測試可以發現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跡。篩檢不需禁食、飲食限制,民眾可將少量糞便樣本送到醫療機構,實現無痛且高效的篩檢過程。特別是在台灣,50至74歲的國民每兩年可以在醫療院所進行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篩檢。
陽性結果的後續行動
國內專家提醒,篩檢結果顯示血跡陽性時,建議立即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是否存在瘜肉或其他病變。大腸鏡除了能精確辨識病灶,還能同步切除早期瘜肉,降低患癌可能性。台北榮民總醫院已研發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的「腸道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大幅提升內視鏡檢查的準確度與效率,使早期腸道病變能被更早偵測與處理。
醫療科技新趨勢:人工智慧促進大腸癌早期萬無一失
近期,國內多家醫療機構運用AI技術,協助內視鏡醫師判讀腸道影像。台北榮總的多模態AI系統能同時辨識瘜肉、憩室與盲腸,能即時計算病灶可能性,準確度超過90%。該系統每秒分析多達30個點,仿佛由30個專業醫師同步診斷,極大提昇檢查品質,最大限度降低漏診率。
患者篩檢與醫學研發的未來方向
專家預計,隨著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逐步成熟,未來將成為臨床內視鏡的標準配置,有助於提早發現潛在惡性腫瘤與病變,從而挽救更多生命。同時,篩檢陽性患者的追蹤率也將大幅提升,增加及早治療的成功率。在病毒疫情與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種高效、準確的篩檢技術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識別大腸癌警訊 提高警覺刻不容緩
除了科技進步,民眾也應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包括大便出血、黏液增多、排便習慣改變、便細化、反覆腹瀉或便秘、體重下降、貧血甚至腹部可觸及腫塊。如果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建議立即就醫做相關檢查,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應更為警覺,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提醒民眾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由於大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密切相關,建議35歲以上人士定期接受癌症篩檢,特別是在國民健康署的補助下,民眾可以利用健康卡在合約醫療院所進行免費或低價的糞便潛血測試。積極防範,才能守護自己的腸道健康,更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當心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微妙變化,或許就是你對抗大腸癌的第一步。早篩查、早診斷,才是守護腸道健康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