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健康署最新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儘管新冠疫情肆虐,台灣的大腸癌仍連續14年成為國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間,癌症篩檢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篩檢人數大幅下降,這不僅影響早期診斷,也可能造成晚期癌症的增加和存活率下降。此外,專家強調持續健康篩檢的重要性,避免疫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本文將深入解讀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的篩檢策略與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
疫情對大腸癌篩檢的影響與趨勢分析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資料,2021年上半年進行的四癌篩檢(包含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僅有約233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的281萬人次顯著減少。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邱瀚模指出,在2020年3月至5月疫情升溫期間,國內大腸糞便潛血檢查的人數大幅下滑,減少約2成至4成,其他亞洲國家疫情更為嚴峻,篩檢數亦大受影響。由於篩檢率的下降,未來可能會出現較多中晚期腸癌病例,嚴重威脅患者的存活與預後。
篩檢延宕帶來的健康風險
邱教授提醒,疫情造成篩檢暫停或延遲,尤其是在糞便潛血陽性人群中,若未能儘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明疾病階段,將大幅影響治療成效。一般而言,及早篩查可讓大腸癌在早期被診斷和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然而,延遲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癌症的期別可能大幅升高,治療難度與死亡風險將大幅增加。
高危險群優先篩查策略及醫療資源調配
鑑於醫療資源有限,醫療界提出對高危險族群進行優先篩檢的措施。如血紅素濃度特別高或已有明顯症狀者,篩檢優先度提升。國內專家指出,每20名糞便潛血陽性者中約有一人在大腸鏡檢查中確診為大腸癌,尤其血紅素濃度達1000 GM/dL者,陽性率更高達一成。台大醫院在疫情期間,透過電話拜訪鼓勵高風險民眾接受篩檢,成功在第一位篩檢者中發現早期癌症,但仍有超過一半的高危患者因恐懼或防疫措施未願意進行檢查。
醫療體系調整與篩檢服務的未來方向
隨著疫情逐步緩解,醫療機構正規劃逐步放寬篩檢服務,並優先安排高危險群進行大腸鏡檢查。醫院採用先後排序,並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確保檢查環境安全。專家也呼籲,民眾即使在疫情中也不要忽視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特別是有家族史或出現症狀者,更應儘快接受檢查,以避免晚期疾病的風險增加。
預防策略與提升篩檢的重要性
根據資料,未進行任何篩檢的人群,終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約為7%至8%,相較於新冠疫情的威脅更為持久與嚴重。大腸癌在台灣的發病率約每年1萬6千人,陽性篩檢結果顯示,約7%的篩檢者呈現陽性,並且有較高的罹癌風險。專家建議,民眾應養成每年定期篩檢的習慣,尤其是超過50歲的人群,更要關注家族史,加強自我健康管理。
疫情背景下的健康篩檢及未來展望
專家提醒,疫情帶來的醫療中斷可能在未來五年累積成為巨大的健康負擔。醫療資源有限,公共衛生策略應著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查優先,並探索結合疫苗接種與篩檢措施,以雙重保障個人與社會的健康。平衡疫情防控與慢性病篩檢,是當前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也是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