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在國內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且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近年來,隨著篩檢觀念的普及與醫療技術的進步,及早篩查與診斷對於降低大腸癌的致死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五十歲以上民眾在大腸癌防治中的篩檢策略、常見誤區,以及如何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流行情況與預防重要性
大腸癌已連續12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家健康署最新統計,2017年約有1萬6千人確診此疾病。值得注意的是,發病率在50歲以上族群中顯著增加,男性的罹患與死亡風險都比女性高出約1.5倍。雖然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透過定期篩檢可以大幅提升早期發現率,並提高治癒率,成為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政府也針對適齡民眾推行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則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降低病變未被及時發現的風險。
篩檢陽性後不積極追蹤的危險性
糞便篩檢陽性未做大腸鏡的嚴重後果
很多民眾在糞便檢查結果為陽性時,抱持僥倖心理,認為可能是痔瘡出血或其他非嚴重原因,選擇暫時忽略或推遲進一步檢查。然而,醫學研究指出,篩檢結果為陽性卻未進行大腸鏡追蹤的後果非常嚴重。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未及時確認診斷的陽性個案,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提升約6成4,並且拖得越久,罹患癌症的風險越高,延遲超過一年以上的患者,罹癌機率甚至是正常的2.8倍。尤其是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者,篩檢結果呈陽性的風險值更高,提醒民眾切勿輕忽篩檢陽性的重要性。
預防大腸癌應該做的篩檢流程
建議篩檢陽性者,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馬上接受大腸鏡檢查。即使有痔瘡或其他肛門直腸出血原因,也不能自行判斷忽略,因為大腸鏡不僅能查出出血的原因,還能提前發現早期腺瘤或癌變病灶。依據台大醫院的專家指導,從篩檢陽性到確診,最佳時機是在數周內完成,越早治療越能病除,降低癌病變的惡化風險。
大腸鏡的安全性與篩查頻率
大腸鏡的安全性解疑
不少人對於大腸鏡產生恐懼,擔心過程不安全或會造成不適。其實,大腸鏡已成為目前大腸腫瘤最可靠的診斷工具,具有高度敏感度,可以發現直徑小於0.5公分的腺瘤,敏感度約在75%以上。配合專業醫師的操作,不僅能安全完成檢查,還能在發現早期病變時,直接進行切除,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國內多數醫療院所也都提供無痛大腸鏡選項,讓民眾更願意接受篩檢程序。台灣政府已有多個城市提供補助,鼓勵高齡族群定期接受無痛大腸鏡,大幅提升篩檢率。
篩檢頻率與風險判斷
根據衛生主管機關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若第一次篩檢結果為陰性,可每五年執行一次大腸鏡或糞便篩檢,若為低風險族群(少量且小於1公分的腺瘤),亦可延長時間到五年以上;但如果檢查出多個腺瘤或有進展性嚴重病變,則建議每三年再次篩檢一次。篩檢間隔可依照醫師風險評估調整,及早發現潛藏的病變,以確保健康安全。
篩檢的誤區與正確觀念
目前篩檢中存在一個普遍誤區,即篩檢結果陽性後未積極追蹤封存的現象。許多民眾認為只需做一次篩檢即可,或是認為痔瘡出血就可以忽略,但事實證明,篩檢陽性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早期大腸癌多無明顯症狀,若不及早診斷,可能導致癌症快速進展,甚至危及生命。科技研究顯示,早期腺瘤經由大腸鏡切除,可大大降低未來癌變的風險,是最有效的癌症預防措施之一。
百歲健康專家與現身篩檢範例
知名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曾在52歲時進行生涯第一次大腸鏡检查,並成功切除潛在轉變為癌症的息肉,透過社交媒體提醒大眾關注腸道健康。現身篩檢範例的例子不少,許多民眾克服心理障礙,進行篩檢、切除息肉,守住健康人生。這也提醒我們,篩檢除了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方式,也是守護健康的責任。持續追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迎來長壽的關鍵所在。
在每一次篩檢與追蹤中,醫護專業人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不要讓恐懼或疏忽成為抗癌的絆腳石,把握每個篩檢良機,將健康一步步擁有在自己手中,成就無癌人生的未來。
本篇專欄由專業醫療健康記者為您深入解析五十歲後大腸癌的篩檢策略與預防措施,期待每位讀者都能從中汲取正確的知識,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