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是一種發病率日益攀升的腫瘤疾病,透過定期篩檢及改善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罹患風險。特別是對50歲以上者及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早期檢查與預防措施更是關鍵。
大腸瘜肉的預防與早期徵兆
大多數人對於大腸瘜肉的存在缺乏警覺,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時才被發現。以知名歌手張學友為例,曾於例行篩檢時發現多處瘜肉,並成功將其切除,避開重大的癌症威脅。根據大腸直腸科專家指出,小於1公分的瘜肉多無明顯症狀,只有當其長大或發生癌變才可能出現便秘、大便細化、血便、腹部不適等提示。
大腸瘜肉的分類與癌變風險
根據醫學研究,大腸瘜肉主要分為幾種類型,當中「腺性瘜肉」是發展為大腸癌的高危前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外科醫師黃彥鈞提及,腺性瘜肉包括管狀、絨毛、混合型等,癌化機率約為5-10%。特別是散佈於家族大腸瘜肉症患者中的瘜肉,更有高達100%的癌變風險。相較之下,增生性及發炎性瘜肉較少轉變為癌症,且多數小於0.5公分,不需積極切除。
瘜肉切除與追蹤的重要性
醫師建議,當篩檢發現大腸瘜肉,基本上超過0.5公分或頻繁出現的顆數,皆應進行切除作業。切除後,瘜肉會送驗病理以確認其性質,並依其風險狀況進行定期追蹤。一般患者建議每3至5年追檢一次,而高風險族群則需更頻繁監測,保障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
生活習慣與職業因素對大腸瘜肉的影響
除了遺傳與飲食外,職場與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睡眠不足、飲食偏油炸或宵夜習慣,皆會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例如,工時超過60小時的上班族,罹患大腸瘜肉的比例約為普通人的兩倍。而工程師、企劃、醫護等職業常伴隨著「苦腸四作息」,包括操腸工時、低效睡眠、腸內壞菌增多與油膩飲食,皆為高危因素。
預防腸瘜肉的五個生活建議
-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避免紅肉、醃漬與煙燻食品。
- 增加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物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與排便。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引起的腸道負擔過重。
- 養成規律運動與充足飲水習慣,有助於預防便秘與壞菌滋生。
- 戒除吸菸與過量飲酒,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定期篩檢與及早診斷的必要性
建議40歲以上者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尤其是家族有大腸癌史或出現血便、貧血等症狀時,更應立即就醫確認。切勿忽視任何異常徵兆,以便及早治療,降低癌化風險。持續追蹤與改善生活習慣,是走向健康腸道的關鍵策略。
目前研究強調,預防大腸癌除了醫學篩檢外,從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著手,才能有效降低罹患風險,保持腸道健康。身為醫療專家,我們應持續關注這些科學根據的預防措施,並鼓勵大眾積極行動,為腸道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