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兩例年輕女性因缺鐵性貧血延誤或發現大腸癌的臨床情況,說明當鐵劑療效有限時應評估消化道出血來源、適時安排大腸鏡等檢查,並強化醫病溝通以提升早期診斷機會。
臨床案例提示
醫療團隊觀察到兩起病例提醒臨床警覺。第一例為三十多歲女性因腹痛與腹瀉就醫,血液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雖有經期但月經量並未特別增加,服用口服鐵劑後改善有限,後續檢查在數月內確認為大腸癌導致慢性失血。第二例為四十多歲女性出現嚴重貧血,口服與針劑療法效益不佳,婦產科影像無異常,但曾偶見血便,建議進一步檢查時患者一再拒絕,十多個月後於其他就醫情境中才發現大腸癌併肝轉移,治療難度隨之增加。
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與警示族群
缺鐵性貧血在年輕女性中常被歸因於月經導致的鐵質流失,但若補充鐵劑後改善有限,臨床上應評估其他可能來源,包括消化道慢性出血或腫瘤等問題。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持續性消化道症狀或間歇性血便的患者,應被視為需要進一步評估的族群。
檢查類型與就醫時機
針對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後續評估包含糞便潛血篩檢、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以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等,視臨床判斷與症狀而定。醫病雙方在討論檢查利弊時,可就檢查目的、可能發現的情況與後續安排有清晰溝通,協助病人理解檢查的角色與限制。
溝通策略與提升早期診斷的關鍵
醫療團隊提及以 SHARE 溝通模式精進醫病對話,強調同理傾聽、說明選項與共同決策等步驟,可以提高病人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的意願。良好的溝通有助於減少誤解與延誤,尤其在症狀非典型或病人擔憂檢查侵入性時更為重要。
就醫提醒與風險說明
醫療專業建議,當缺鐵性貧血在治療後持續或復發,應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做更完整的消化道評估。此類評估有其檢查風險與限制,也可能揭露不同的診斷,早期發現通常有助於診療規劃,但個別情形需醫病共同評估。
本文以臨床觀察與溝通實務為主,提醒臨床與大眾在面對缺鐵性貧血時保持警覺,並透過適當溝通與檢查安排,促進可能的早期診斷與轉介流程。
重點回顧
年輕女性出現缺鐵性貧血且對鐵劑反應不佳時,應評估消化道出血或腫瘤可能性;強化醫病溝通與適時安排大腸鏡等檢查,能提高早期辨識機會,但檢查與診療仍有風險與限制需個別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