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肆虐的背景下,許多民眾因擔心感染風險而減少醫療就診,導致大腸癌等慢性疾病的篩檢率顯著下降。事實上,大腸癌是台灣發病率較高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16,000人新診,且患者群逐年年輕化。透過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或腸道息肉,能大幅提升存活率,降低晚期治療的難度。
大腸癌篩檢的現況與挑戰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年新增大腸癌患者約有1萬6千人,社區中約有每1000人就有2至3人罹患此癌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疫情影響,民眾進行癌症篩檢的次數大幅下降,可能延誤病情的及早治療,大幅降低生存率。專家指出,越早篩檢,五年存活率越高,因此持續的篩檢非常關鍵。
預防大腸癌的方法與症狀識別
除了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篩檢,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如多攝取高纖維食物、避免過量油脂與加工食品,亦是預防大腸癌的有效策略。大腸癌早期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部不適或腹痛,一旦出現類似症狀,建議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國內篩檢建議與就醫提醒
根據醫學建議,50歲以上的成人每1至2年應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高風險族群,如家族有大腸癌患者,則建議更頻繁地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外,年輕族群逐漸呈現大腸癌化,亦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檢是降低疾病風險的關鍵。有關大腸癌的詳細預防措施與篩檢策略,建議民眾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並依照個人風險適時篩檢。
專家建議與社區資源
專業醫生提醒,除了定期篩檢,倡導健康飲食、維持運動習慣、避免煙酒、戒除不良嗜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做好癌症預防的第一道防線。透過衛生單位的推廣及社區健康講座,提高民眾的癌症防範意識,是降低大腸癌盛行的重要措施。若想進一步了解大腸癌篩檢流程或相關醫療資源,可透過專業醫療單位進行預約或諮詢。
在疫情尚未完全受控的環境下,健康篩檢仍應被視為預防癌症的必要步驟。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才是延長生命與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策略。健康關懷不該因疫情暫時停擺,我們更應共同努力,守護自身與家人的健康。未來,醫療服務的進步與社會的健康觀念將攜手開創預防醫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