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篩查對於降低大腸癌的致死率具有關鍵作用,尤其是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根據國內最新的統計資料,2017年約有一萬六千名患者罹患大腸癌,若能透過完整的篩檢流程,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然而,仍有部分民眾因為僅進行部分檢查而錯失早期發現的可能,進而提高罹患嚴重後果的風險。
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與策略
完整篩檢流程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在大腸癌篩檢中,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建議的第一步篩選措施,尤其是在50歲以上的民眾。根據最新指引,若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存在腫瘤或可疑病變。專家指出,這樣的篩檢流程能在早期迅速發現病變,顯著降低死亡風險。
篩檢半套會帶來的危害
不幸的是,部分人對篩檢結果抱持僥倖心理,認為陽性結果可能是因為痔瘡等其他原因,延誤必要的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篩檢陽性卻未追蹤大腸鏡的行為,等同於自殺,因為這會使癌症的潛在風險和死亡率大大增加。根據資料,如果篩檢陽性卻未接受後續確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超過六成,且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還會較正常人高達2.8倍。
大腸鏡檢查的建議頻率與風險評估
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大腸鏡
國內健康主管部門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篩檢,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如果篩檢結果為陰性,每五年進行一次大腸鏡較為經濟且適當。臨床專家提倡,完成大腸鏡檢查後,應詢問醫生檢查結果,根據風險分級安排下一次檢查時間。若檢查結果正常,建議五年後再次篩查;出現較少而較小的腺瘤性瘜肉者,也不需頻繁檢查。若患者存有高風險,例如三個以上較大或具有進展性的腺瘤,則建議每三年進行一次大腸鏡。
風險分級與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正確的風險評估可幫助患者安排適合的篩檢頻率,避免過早或過晚的檢查,進一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專家強調,積極追蹤篩檢結果並依照建議時間點檢查,才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