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警訊不可忽視 持續便血與排便習慣改變應儘早檢查

2025-09-1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大腸癌警訊不可忽視 持續便血與排便習慣改變應儘早檢查

本文說明大腸癌常見警訊、風險因子與可用篩檢資源,提醒符合資格者善用糞便潛血檢查並在症狀持續或陽性時儘速安排進一步檢查與醫療評估。

常見警訊與就醫時機

持續出血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數週,或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和排便不盡感,皆屬需要注意的症狀。部分人會將便血誤以為是痔瘡或壓力所致而延遲就醫,但臨床觀察顯示,有症狀才願意檢查的患者中,超過六成確診時已達第三或第四期。

若出現持續性便血或反覆腹痛,建議不要以自行判斷為主,及早諮詢醫療專業並評估是否需要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

年輕族群與症狀誤判的風險

近年臨床觀察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年輕患者的病灶位置有時接近肛門,出血症狀明顯但容易被誤認為痔瘡。對於事業忙碌或習慣忍耐症狀的族群,常見的延宕就診行為可能導致診斷時期延後。

飲食與生活型態的風險因子

長期外食、偏好炸物或燒烤、夜間進食,以及菸酒應酬等習慣,都是構成風險的生活型態因素。改善飲食結構、增加蔬果與纖維攝取、減少菸酒與過度加工食品,屬於可調整的風險管理方向。

篩檢資源與適用對象

政府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為一種非侵入性初步檢查,凡45至74歲族群,以及40至44歲且有家族病史者,可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篩檢。若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或出現持續症狀,應儘速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與處置評估。

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

就診時可清楚陳述症狀出現的時間軸、排便型態的變化與有無家族病史,並詢問是否適合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直接進一步檢查。醫療團隊會依風險評估與檢查結果提供後續建議,避免延誤重要診治時機。

面對可能的大腸癌警訊,重視早期篩檢與症狀變化能降低延誤診斷的風險。透過熟悉篩檢資格與及時就醫評估,讀者能更主動管理健康並在必要時取得專業醫療協助。

重點回顧

本文指出持續便血與排便習慣改變是需警覺的大腸癌警訊,建議合資格者每兩年做糞便潛血篩檢,並在陽性或症狀未緩解時儘速安排進一步檢查以降低延誤風險與診療不確定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