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膽管結石可能以黃疸和皮膚搔癢隱匿發作

2025-09-1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總膽管結石可能以黃疸和皮膚搔癢隱匿發作

本報導說明總膽管結石如何引起黃疸、肝指數升高與皮膚搔癢等隱匿症狀,說明常見檢查方式與處置選項,並提示何時應及早就醫以降低併發風險。

案例概述

臨床上有個案例中年長婦人連日出現不明抓痕與短暫意識改變,家人起初未以疾病思考。後來出現皮膚發黃,就醫抽血發現肝指數升到約三百到四百,黃疸指數約十,醫療團隊一度懷疑肝臟或膽道嚴重問題。

進一步檢查發現主因並非原先懷疑的肝癌,而是多顆膽結石掉入總膽管造成膽道阻塞與肝臟發炎。由於結石未完全阻塞,腹痛與發燒等典型症狀不明顯,導致病情隱匿且延誤就醫。

為何會出現皮膚搔癢與意識改變

膽道阻塞導致膽汁淤積,血中黃疸指數與膽紅素上升,常引起全身性搔癢,病人可能不自覺抓傷皮膚留下痕跡。若阻塞或肝功能惡化,體內代謝廢物累積也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出現意識短暫混亂或昏迷等表現。

檢查與處置方式

遇到類似症狀,醫師通常會以血液檢查評估肝指數與膽紅素,並配合影像或內視鏡評估膽道是否有結石或阻塞。臨床處置可能從內視鏡嘗試取出結石開始,若結石數量多或位置長期卡住,則可能改採微創手術處理。

  • 血液檢查:評估AST/ALT與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
  • 影像或內視鏡評估:確認結石位置與阻塞程度
  • 治療選項:內視鏡取石或外科微創手術,視病情與結石情況決定

何時應及早就醫

若出現不明黃疸、持續皮膚搔癢、尿色變深或意識混亂等,建議儘速就醫檢查。即使缺乏典型腹痛或高燒,持續的肝功能異常也可能代表膽道有阻塞或感染風險,應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處置。

在此案例中,經由微創手術清除阻塞後,病人術後數日內肝指數與黃疸回穩,臨床症狀顯著改善。此類案例提醒,尊重信仰的同時亦應關注身體變化,及早醫療評估可避免病情惡化或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總膽管結石可表現為黃疸、顯著皮膚搔癢與偶發意識改變,血液檢查與內視鏡或影像檢查有助診斷,治療包含內視鏡取石或微創手術,及早就醫有助降低併發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