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副乳、乳頭凹陷會增加乳癌風險嗎?專家破解常見迷思

2025-08-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有副乳、乳頭凹陷會增加乳癌風險嗎?專家破解常見迷思

乳癌的發生牽動許多女性的心。隨著生活飲食的西化,台灣的乳癌病例逐年增加,也讓許多女性對於乳房特徵與罹患乳癌的關聯產生各種迷思。本文將從專業醫療角度,破解女性常有的誤解,幫助大眾更了解乳房健康的重要性,並針對副乳、乳頭凹陷、乳房大小等議題,揭示真實的風險因素。

乳房結構與乳癌關聯性解析

正常的乳房由乳腺、脂肪組織及支撐結締組織共同構成。乳腺主要由12至20個乳葉組成,每個乳葉包含數百個乳小葉,並有輸乳管將乳汁傳導至乳頭。大多數乳癌起源於乳腺的腺體細胞,最常見的是乳管癌,其次為乳小葉癌。了解乳房的基本結構,有助於辨識哪些特徵可能與乳癌有關,哪些則是正常變化。

常見乳房特徵迷思與醫學解答

副乳是否會增加乳癌風險

很多女性以為副乳會引發乳癌,但事實上,副乳本身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發病機率。根據乳癌防治專家指出,大部分人都會有副乳,只是量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副乳形成源於胚胎時期乳腺組織沿著胎兒發育路徑未完全移動到胸部,部分組織殘留在腋下。副乳的存在是天生生理現象,不是乳癌的指標。因此,女性無需對副乳過度擔憂,但若發現腋下有異常腫塊或持續變化,仍應及早就醫檢查。

胸部大小與乳癌風險

公眾常以為胸部較大或有副乳的人較容易罹患乳癌,但專業醫師澄清,乳房大小並不直接影響乳癌的風險。較高的風險與體重、脂肪比例有較大關聯。肥胖女性,尤其是在更年期,因體脂肪增加,荷爾蒙水平變動,可能提升罹患乳癌的機率。日常生活中,若胸部變大是由於脂肪囤積,也要注意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隆乳手術是否會提高乳癌風險

許多女性擔心隆乳手術是否會增高乳癌的發病率。醫學研究證明,隆乳手術本身並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然而,由於隆乳後乳房的結構改變,可能會影響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的精準度,診斷乳癌時需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技術協助確認。醫師建議,有隆乳史的女性應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並選擇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檢測,以確保乳房健康。

乳頭凹陷是否為乳癌徵兆

乳頭凹陷有多種原因,並不一定代表乳癌。若乳頭凹陷是天生的生理現象,屬於正常範圍,一般不需過度擔心。若是後天出現新出現的單側乳頭凹陷,且伴隨硬塊或異常腫脹,則需提高警覺,可能有腫瘤或其他病變的存在。專家提醒,凹陷乳頭若伴隨硬塊或乳房異常變化,建議盡快就醫檢查,進一步進行乳房攝影或超音波,儘早掌握乳房狀況。

乳房硬塊與乳癌的關聯

許多女性擔心乳房出現硬塊就代表乳癌實則不然。月經週期前的荷爾蒙波動,會導致乳房出現生理性腫塊,疼痛伴隨硬塊,在月經結束後會逐漸改善。若發現乳房有硬塊,且硬塊持續存在或變大,則應儘快接受醫療檢查。良性腫塊如纖維囊腫、纖維腺瘤,它們一般觸感較圓滑、可移動,不會拉扯周圍組織。惡性腫瘤則特徵為固定、不規則形狀,醫師建議透過乳房攝影、超音波或穿刺切片進行確診。

良性腫瘤是否會演變成乳癌

大多數乳房良性腫瘤維持低轉變為癌症的機率,但仍有少數案例可能演變。定期追蹤腫瘤變化,監測腫瘤大小及性質,是預防乳癌的重要措施。若被診斷為良性腫瘤,仍建議每年定期檢查,一旦腫瘤出現變化,應立即就醫,防止惡化。

孕婦是否也可能罹患乳癌

許多女性誤以為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佳,不會罹患乳癌,但專家提醒,孕婦同樣有罹患乳癌的可能。妊娠期荷爾蒙變化可能掩蓋腫瘤的早期徵兆,若在孕期發現乳房異常,應盡快尋求醫師診斷,並由醫療專業團隊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早期診斷與介入,能有效提升乳癌的治癒率。

乳癌是否影響哺乳能力

乳癌在治療後,不代表乳房完全失去哺乳功能。即使乳房已經切除一部分或整個乳腺,只要另一側乳腺正常,仍可以哺乳。醫師建議,對於乳癌患者,早期篩檢格外重要,尤其是20歲以上女性,每1至3年進行乳房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疾患。透過定期檢查,即便罹患乳癌,也能在早期階段接受適當治療,降低風險。

了解真實的乳癌風險因子,遠離不實迷思,是維護乳房健康的重要一環。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是預防乳癌的關鍵步驟。養成良好的體重控制、戒煙限酒,並主動接受專業篩查,才能真正守護自己與家人的乳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