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擔任主治醫師居家醫療服務為長者健康帶來新希望

2025-07-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在社區擔任主治醫師居家醫療服務為長者健康帶來新希望

居家醫療帶動長者健康新轉變

台灣的醫療發展正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將於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居家醫療逐成為一股重要的趨勢。由於傳統就醫方式多集中於醫院,長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經常需要反覆奔波於醫院與診所之間,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與長者的負擔。透過居家醫療的推動,醫師可以定期到長者家中提供診療與健康管理,既能降低不必要的院外就醫次數,也能讓長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更適切的照護。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正逐步成為未來長照體系的重要一環。

社區主治醫師的角色與價值

台灣在宅醫療的推廣不僅是醫療資源的整合,更體現出醫師與社區、長者的密切連結。例如,高雄市的安柏鄰好診所院長朱得仁表示,擔任社區主治醫師,就是讓長者在最熟悉的場所得到持續且完整的醫療照護。除了定期家訪,他也運用社群媒體如Line的群組,快速掌握患者的最新健康狀況,因為Line的訊息傳送速度快且可以傳送照片、影片,有助於醫師判斷病情的轉變。這種以人為本、整合跨專業的照護方式,已成功收案超過300位長者,提供從慢性病管理到傷口照護的全面服務。

跨專業團隊與全面照護的實現

居家醫療不只是單純的醫師診療,更是涵蓋整合復健科醫師、中醫師、藥師與營養師等專業團隊的協作。朱得仁提到,他常因病人病情的變化,進行實地查房與多專科會診,有助於長者獲得貼心細緻的照護管理。例如,一位拒絕送醫的老人出現血尿與高血壓危機時,團隊透過血液檢查與及時的醫療干預,使老人逆轉危機,平安渡過治療期。這些成功案例證明,完整的專業合作是居家醫療效能的關鍵,也是未來醫療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

偏遠地區的醫療突破與挑戰

居家醫療的範圍不局限於城市或平原地區,偏遠地區的長者同樣可以獲得專業醫療照護。台東都蘭的余尚儒醫師經常在週末帶家人拜訪遠方病人,進行巡診,並與在地家屬建立緊密聯繫,確保他們能在最適合的環境中接受照顧。由於偏鄉長期缺乏持續醫療服務,居家醫師就像長者的“移動醫院”,透過定期巡診和即時通訊,提供即時醫療支援。此外,伊甸基金會也推動每兩週巡檢長照個案,結合社區照顧資源,積極突破地理限制,讓醫療資源滲透每一個角落。

居家醫療推廣背後的堅持與挑戰

儘管居家醫療的推行面臨困難,包括成本高昂與制度限制,但醫師團隊的熱誠與專業使他們持續投身於此。余尚儒強調,以長者的生活照常為使命,是推動居家醫療的最大動力。傅華國診所院長也表示,偏遠地區的醫療需求不容忽視,跨領域合作能使醫療服務更完整。而朱得仁則提到,這份工作充滿挑戰,卻因其“最有價值”,而激勵醫師們持續努力,為台灣的長者照護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