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各地政府為了提升篩檢效率,快速建立社區快篩站成為重要策略。這些快篩站不僅設站迅速,篩檢步驟也相較傳統醫療機構更為便捷,但在擴展到非疫情熱區時卻面臨偽陽性率過高的問題。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判斷何時適合設立快篩站,以及如何善用資源進行有效疫情控管。
社區快篩站的設立與篩檢效率分析
專家指出,抗原快篩在疫情高盛行率的區域表現良好,因偽陽性率較低,有助於快速篩查並及早識別感染者。以準確率達98%的快篩為例,在盛行率為10%的地區,可預期每10個篩出陽性者中,約有7成是真正確診,僅有約2成屬於偽陽性。此情況下,進一步進行PCR核酸檢測時,能有效篩除誤判,節省醫療資源。
非熱區設站的偽陽性高達70%困境
然而,當快篩使用於較少疫情爆發的非熱區,如宜蘭,偽陽性率可能高達70%。這代表10個陽性反應者中,約有7人並非真正感染,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雖然可以利用PCR核酸檢測確定個案,但頻繁的假陽性結果會導致篩檢工作變得不經濟,甚至影響其他必要醫療資源的分配。
擴散篩檢站的條件與策略建議
陳時中指揮官強調,設立社區快篩站的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經過疫情調查的確診人數較多,顯示該區域篩查需求較高。第二,利用資訊系統追蹤病例足跡,針對高風險熱點規劃設站。在幅員遼闊、病例分布較散的情況下,建議多點佈設,以降低個案移動,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避免非熱區設站成為資源浪費
醫療專家提醒,對於無症狀且非密切接觸者,則無需到快篩站進行篩檢。自我健康監測已足夠應付肚子不適或嗅味喪失等症狀,避免因偽陽性結果產生不必要的隔離與醫療負擔。同時,若發現有確診個案足跡,應依照指引定期篩檢,以精準掌控疫情熱點。
未來社區快篩站的設立與標準規範
官方表示,設立快篩站的首要條件是確診案例較多,並且利用科技工具追蹤確診者的行蹤,針對疫情高風險區域進行設站作業。對於轄區較大、病例分散的地區,建議增設篩檢點,進一步降低可能的傳染風險。未來,將會公開相關指引,幫助地方政府更有效率地進行篩檢工作,確保篩檢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透過持續的策略調整與科學判斷,社區快篩站的運用能在維持效率的同時,減少浪費並最大化預防效果。現階段,適當的篩檢策略遠比盲目擴展設站更重要,才能在疫情持續變化中保護全民健康。與此同時,也需配合各類防疫措施,整體才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