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期間醫療資源壓力與快篩站結合基層診所的重要性

2025-07-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疫情期間醫療資源壓力與快篩站結合基層診所的重要性

近來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導致各大醫院急診急診擠爆,面臨極大醫療資源壓力。專家指出,結合基層診所建立社區快篩站,不僅能有效分流醫院的篩檢需求,也能讓重症患者獲得更充分的醫療照護。藉由強化在地社區醫療設施的角色,台灣能更有效應對疫情升溫帶來的醫療挑戰。本篇專題深入探討台灣在疫情期間的醫療體系調整策略及其重要性。

疫情擴散導致醫院急診崩潰呼籲運用社區快篩站分流患者

隨著5月1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進入社區感染,境內累計確診病例已達1,889例,並涵蓋11個縣市。疫情形勢嚴峻,許多民眾前往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資源迅速枯竭。不僅如此,重症病例亦未減少,導致醫療系統負擔沉重。台大急診部醫師方震中呼籲,政府應廣泛推動社區篩檢站的設立,讓民眾能在當地進行快篩,避免將大量篩檢需求集中於醫院急診,從而保障急重症患者的醫療資源。

從醫院擠爆看結合基層診所建立快篩站的迫切性

感染者因擔心染疫而湧入醫院急診,造成急診爆滿狀況,尤其在疫情嚴峻的北部地區更為明顯。臨床醫師專家指出,台灣過去未曾在社區推動大規模快篩,造成內部醫療資源被過度拉扯。建議政府結合巡迴診所,設立社區快篩站,協助篩檢疑似感染者,將陽性患者集中於較適合隔離與醫治的場所,降低醫院多餘的篩檢壓力,也能節省醫療人員資源。此措施將有助於提升篩查效率,避免病毒擴散造成的院內感染風險。

醫療體系調整與篩檢策略的重要性

疫情升溫期間,許多醫療專家強調,民眾過度擠入醫院篩檢不僅浪費醫療資源,更增加了群聚感染的風險。專家指出,比較國外經驗,如快速混合採檢法,能大幅提升篩檢效率。例如,德國推行的10份樣本混合篩檢策略,在疫情正值高峰時,有效縮短等待時間,減輕醫院負擔。台灣的醫療體系應適時調整採檢流程,從資料輸入到篩檢操作,都需因應疫情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便掌握大量篩檢的資源及時間成本。

正確分流民眾與科學篩檢預防大規模疫情

專家再三提醒,目前的疫情雖升溫,但尚未形成大流行趨勢。台灣需避免讓沒有症狀的民眾奔赴醫院急診,專家建議民眾如若無明顯症狀,可到社區篩檢站進行快篩。若結果陽性,則再進行PCR確認,避免造成醫療崩潰。同時,推動社區篩檢站的建立,也能降低肝素病毒傳播的風險,讓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給最需的人群,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結合社區診所與國外經驗提升篩檢效率

專家指出,台灣目前在篩檢流程中,仍存在資料輸入繁瑣、篩檢效率不足等問題。應借鏡國外成功案例,例如「得來速」採檢模式,先進行樣本混合篩查,既能快速判定陰性,亦能大幅降低檢體檢驗量,解決PCR篩查塞車的問題。此外,國際經驗證明,利用基層診所專責篩檢,結合快速篩檢技術,有助於早期偵測疫情風險,並提前阻絕病毒傳播鏈,提升整體疫情反應能力。

疫苗接種工作推動與社區合作

目前,台灣正積極擴大疫苗接種範圍。全民視為疫情第一線的診所也參與疫苗接種,與兒科醫學會協調,向民眾提供方便快速的疫苗服務。整合社區醫療資源,不僅能提高疫苗覆蓋率,更能打造在地防疫網絡,形成全民共同抗疫的堅實堡壘。醫療專家強調,預防為主,疫苗施打是最長遠的控制策略。

結語

在經歷嚴峻的疫情挑戰後,台灣的醫療體系正逐步調整適應。結合基層診所有效設立快篩站,將有助於緩解醫院急診的負擔,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提升整體公共衛生安全。面對可能持續的疫情升溫,持續推動醫療資源分流、科學篩檢與疫苗接種,將是維持醫療體系韌性與公共健康的關鍵所在。

本文針對台灣疫情期間醫療資源調整策略進行分析,強調社區篩檢站的重要性及國外成功經驗的應用,期望能提供相關決策參考,促進台灣在疫情管控上的實質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