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日本嬰幼兒齲齒差異解析:預防策略和健康照護現況

2025-07-1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與日本嬰幼兒齲齒差異解析:預防策略和健康照護現況

了解嬰幼兒齲齒現象與重要性

乳牙的健康對於兒童的咀嚼、語言發展及外觀都有重要影響。當幼童出現蛀牙,不僅會引起疼痛與發炎,嚴重時可能導致牙齒缺失,影響恆牙的正常發育。根據國內調查,三歲幼童平均蛀牙數達到2.73顆,而鄰近日本則約只有半顆,這樣的差異引發專業界對於兒童口腔健康照護措施的關注。許多專家指出,在嬰幼兒齲齒預防方面,我國的措施與成效仍有待提升。

國際口腔健康政策的比較與啟示

日本的積極篩檢與預防措施

日本政府長期投入資源,推動對幼童的系統性口腔篩檢,並在各階段進行牙科檢查與衛教宣導。例如,在幼童1.5歲及3歲時進行定期口腔篩檢,內容涵蓋糖分控制、刷牙技巧與氟化物應用,且必要時會進行窩溝封填,來源是針對高風險孩童的預防措施。這些政策使得日本學齡前幼童的齲齒數量從10年前的4.7顆,降至目前約0.5顆,成效顯著。

台灣的現行預防措施與政策局限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推行塗氟、補助幼童塗氟等措施,卻未能形成制度性強制篩檢流程。如兒童健康手冊提示家長每半年帶孩童接受牙科檢查並進行塗氟,但因缺乏強制性,致使實際檢查率仍偏低。調查指出,多數家長未定期帶孩童進行牙齒檢查,且塗氟率逐年下降,尤其是學齡前幼童的塗氟率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幼兒牙齒預防策略與實務建議

從證據中看到的關鍵措施

  • 早期塗氟的重要性:專家建議,從嬰兒開始長出第一顆牙時就應進行氟化物塗抹,每半年一次,有效提升牙釉質抗齲能力,並可早期發現牙齒異常狀況。
  • 促進定期牙科檢查:建議家長每半年帶孩童接受口腔檢查,避免蛀牙累積到嚴重程度,並透過專業建議落實預防措施,降低齲齒風險。
  • 口腔衛生習慣養成:包括每日適當次數的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線,特別是睡前潔牙,因長時間睡眠期間唾液分泌下降,牙菌斑及細菌更易滋長。
  • 家長角色與衛教重要性:家長應積極學習正確的口腔清潔觀念,透過教育提升幼童的衛生意識,避免忽略口腔照護的關鍵時刻,例如長牙初期就應注重牙齒清潔與防蛀。

社會與城鄉在幼兒口腔健康的差異

調查揭露,城鄉在幼童口腔衛生實務接受度上仍有明顯差距。台南市與台北市的平均齲齒數較低,分別為1.55與1.62顆,但雲林縣和屏東縣則高達3.28與3.45顆。較偏鄉或較少醫療資源的地區,幼兒的口腔健康較受威脅,彰顯公共衛生資源平衡與普及推廣的必要性。

儘管非都會地區的家庭在口腔照護上表現較佳,但衛生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推廣仍存在空間。專家指出,縮小城鄉在健康資源落差,持續推動全民教育與普及性篩查是未來口腔健康促進的關鍵策略。

家長需留意的預防盲點與改善方向

  • 忽略幼兒第一顆牙的氟塗抹時機:許多家長未重視孩童長出第一顆牙時的氟化物應用,建議從寶寶長牙起即開始進行氟涂,並且每半年到牙醫進行塗氟。健康專家表示,這是預防齲齒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 定期牙齒檢查的缺口:只有少部分家長會定期帶幼兒看牙,數據顯示約一成幼童從未接受過牙科檢查。提早發現齲齒早兆,能有更佳的治療效果與預防措施,建議利用政府提供的補助資源,實施預防性檢查。
  • 口腔衛生習慣的建立與堅持:每日應擦牙達到2次以上,且睡前應確實潔牙,以降低口腔內細菌與酸性物質,提升整體口腔健康水平。此外,牙線使用率仍偏低,醫生建議增加家庭內部的口腔清潔覆蓋範圍。

展望未來的兒童口腔健康提升路徑

將來,台灣不僅需要在推動預防措施上加強執行力,更應借鑒國際經驗,如日本積極推行強制篩檢與預防措施,持續推動口腔健康政策的制度化。專業聲明指出,只有建立完整的口腔健康管理體系,才能真正降低幼童齲齒問題,促進全民口腔衛生的普及,確保下一代的牙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