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進行醫學影像檢查的患者數量在台灣約有30萬人,然而,近年來涉及顯影劑安全性與失智症風險的觀察性研究引發眾多討論。特別是利用國內健保資料庫分析的最新研究指出,接受過含碘或釓的顯影劑檢查,與失智症發病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將探討顯影劑對大腦健康的潛在影響、科學界的立場,以及日常預防措施的建議,幫助民眾正確理解醫學影像檢查的風險與好處。
顯影劑與失智症風險:科學研究現況
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分析過去十年的健保資料,約有146萬名曾接受過顯影劑檢查的患者,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未使用過顯影劑的對照組高出2倍,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則甚至高達4.66倍。研究推測,顯影劑可能引起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進而進入腦部血管或造成血流灌注不良。然而,專家強調,此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僅呈現相關性,尚不能證明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醫學界對顯影劑安全的看法
放射線醫學專家指出,使用顯影劑在臨床上是為了提升影像品質,協助診斷各種疾病,包括腫瘤、腦卒中等。對於血腦屏障的保護作用,使得常用的碘或釓針對腦組織的長期影響仍在研究中。研究也指出,正常腎功能的患者,顯影劑通常會在數小時內由身體代謝排出,並不一定會造成長期影響。然而,對於腎功能不佳者,則應避免使用或進行適當的腎臟保護措施。
預防與安全用藥:專家建議
專家強調,接受醫療影像檢查前,應與醫師討論個人健康狀況。對於腎功能較差的患者,避免使用含碘或釓的顯影劑,並在檢查後充分補充水分,促進顯影劑排出,減少潛在的腎臟與大腦影響。此外,長期追蹤癌症患者或其他需要多次做顯影劑檢查的患者,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間隔一定時間進行,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科技進步與個人預防措施
醫學界還建議,可以透過預先進行冠狀動脈鈣化積分檢查來評估血管狀況,減少不必要的電腦斷層檢查,從而降低顯影劑的使用頻率。特別是在血管硬化風險較高或有三高症狀的患者中,宜在醫師建議下進行針對性檢查,並避免過度追求高階醫學影像的自費檢查。此外,加強一般健康管理,例如良好的飲食、定期運動、控制血糖血壓,或許才是全面預防失智症的根本之道。
科學界的觀點:因果與關聯的界線
目前多數研究皆採用回溯分析,無法直接證明顯影劑會導致失智的因果關係。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指出,研究的限制在於未能控管所有潛在的混雜因子,例如個案的生活習慣、家族史、顯影劑劑量等。此外,研究多未能充分掌握個案的神經心理健康狀況、疾病的嚴重程度等資訊。雖然現有證據提醒醫療人員謹慎用藥,但並不等同於建議民眾避免必要的醫學檢查。
未來展望:持續研究與醫療應用
目前,許多國際與本土的研究仍在進行中,意在追蹤顯影劑與失智症的長期關聯。專業人士建議,除了臨床必要性外,醫師與患者都應了解各類影像檢查的風險,並在醫療指導下做出最適合的判斷。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多安全、非侵入性的方法將協助醫師更準確地評估病人神經退化風險,達到早期預警與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