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六十歲肝癌患者在家屬同意下完成角膜捐贈,屏東醫院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合作完成角膜移植手術,本文說明事件經過、跨院協作與大眾可關注的捐贈與照護要點,提供醫療溝通與就醫時機的參考。
事件摘要與關鍵節點
本案由一位六十歲肝癌患者家屬同意捐贈一對角膜,經屏東醫院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團隊協調,完成角膜移植程序。捐贈程序包含家屬討論與醫療團隊評估,並在尊重病患與家屬意願下進行相關作業與移植準備。
捐贈過程與跨院協作
跨院協作涵蓋移植前的醫療評估、組織處理與手術安排。兩院移植小組配合時間與檢驗需求,維持器官與組織移送的專業流程。此類協調通常需要器官移植專責人員、護理與手術團隊共同配合,以確保移植時機與收贈者的治療準備。
捐贈者與家屬的考量
捐贈行為常伴隨情緒與倫理層面的討論。捐贈者家屬在悲傷中作出決定,醫療團隊在尊重與安寧照護下提供支持與資訊,說明轉介流程與後續行政程序,協助家屬完成病患生前或遺願表達的安排。
受贈者照護與後續追蹤
角膜移植後的康復包含術後感染預防、免疫抑制或局部藥物治療與定期眼科檢查。受贈者需依照眼科醫師的指示進行追蹤,以評估移植組織的功能與視力恢復情形。若出現視力變化或不適,應儘速就近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評估。
公共資訊與捐贈認知
器官與組織捐贈涉及法律、倫理與醫療流程等多面向議題,民眾若有意了解相關權益與程序,建議向合格醫療機構或移植團隊詢問具體資訊。瞭解可用的同意程序與相關服務,有助於在需要時做出知情決定。
這起角膜捐贈與移植事件凸顯出醫療團隊間的協同作業與家屬在臨終關懷中的角色,亦讓社會看見捐贈行為在醫療照護連續性上的實際影響。醫療專業者持續扮演溝通與照護的橋樑,協助病患與家屬完成意願表達,並支持受贈者的後續治療與追蹤。
重點回顧
本文報導一例由家屬同意的角膜捐贈與跨院移植合作,說明捐贈流程、術後照護重點與家屬決策支持,並提醒讀者捐贈涉及程序與追蹤需求,須由醫療團隊評估與協助。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