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經過疫苗普及與病毒變異株的挑戰,逐漸進入一個類似季節性流感的「新常態」,成為各國公共衛生策略的轉型方向。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病毒逐步常態化與疫苗接種率提升,未來的疫情管理將更偏向類似流感的長期共存模式,但各國在策略調整的時間點與措施細節上則有所差異。特別是新加坡與英國,已經開始實行「病毒共存」的經營思路,從嚴格的疫情追蹤轉向較為寬鬆的監控與回應模式。
新冠流感化的趨勢與全球反應
在疫情持續兩年多的背景下,全球公共衛生專家一致預期,新冠肺炎將轉型為像季節性流感般的疾病,普通民眾大多不需因病毒而過度恐慌,但同時持續存在變異株與傳染速率的挑戰。例如,荷蘭、以色列、澳洲、南韓與日本近期因新增病例上升,紛紛重啟部分限制措施,強化疫情防控。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加坡與英國則逐步放寬管控,走向病毒的長期共存路徑。
新加坡規劃病毒共存的策略與展望
從嚴控到病毒共存的藍圖
面對Delta變異株的入侵與本土疫情升溫,新加坡在疫情高峰期實施嚴格邊境管控與群聚限制,力求在封鎖期內降低傳播風險。然而,隨著疫苗覆蓋率逐步提升,並且已經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民眾完成二劑接種,新加坡開始調整策略,預定不再針對確診個案進行詳細流調,也不追蹤傳播鏈,將新冠疫情視為一種常見的流行性感冒。
衛生官員提出,未來若再有人確診,回應措施將與傳統的疫情控制截然不同,轉而採取更為寬鬆的管理方式,讓疫情成為可以與之長期共存的流感類疾病。
達成病毒流感化的條件
- 疫苗覆蓋率達66%以上: 大規模疫苗接種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的關鍵。目前新加坡計畫在7月完成第一劑接種,8月完成第二劑,並預布未來持續提供疫苗追加劑,以應對病毒變異。
- 篩檢策略轉型: 為防堵境外變異株,重點轉向入境檢疫。國內篩檢將作為特殊情境下的輔助措施,逐步採用更高效的篩檢技術,如呼氣篩檢,取代較為不便的PCR檢測。
- 治療進步與社會責任感: 多種抗病毒藥物與單株抗體等治療方案正陸續應用,未來預期能降低疫情的致死率和重症率。除此之外,民眾配合公共衛生措施,將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及早請病假、戴口罩、遵守社交距離,都是病毒與民眾共同共存不可或缺的措施。
英國的解封策略與數據模擬
按部就班的解封方案
英國的疫苗接種率在全球中居先,政府也在本年度初提出逐步解封計劃。然而,由於Delta變異株的出現,一度使得時間表暫時擱置。直到7月13日,英國首相強生宣布將逐步放寬大部分公共衛生限制,並預計在7月19日正式解封。首相強調,雖然解封將帶來一定的感染潮,但若疫苗接種率足夠,便能最大限度降低重症與死亡的風險。
專家對於流感化的看法
英國首席醫療官惠提表示,科學數據支持逐步放寬,但仍然要小心謹慎。他強調,延後過久的解封或許會導致疫情長期持續,甚至在秋冬季病毒與流感高峰期來臨時,醫療系統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另一方面,流行病學家佛格森認為,接受病毒逐步潛移默化成流感的可能性,雖然存在風險,但仍值得一試,尤其是在病毒已不再具有高致命性、且疫苗能提供較好保護的情況下。
疫苗與公共衛生的關鍵角色
隨著疫苗普及,英國疫情的重症與死亡率大幅降低,病死率由原本約1.66%下降到低於0.1%,醫療負擔也因此緩解。專家指出,即使是全面放寬,疫情仍會出現短暫的感染高峰,但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提升,並且維持一定程度的公共衛生規範,病毒的威脅將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社會能以較為輕鬆的心態與之共存。
其他國家的解封遇難與風險考量
荷蘭與以色列的例子
荷蘭在6月底放寬防疫措施後,疫情迅速反撲,新增確診病例飆升至近7000例,感染多集中在酒吧、夜店等群聚場所,最後不得不重新收緊措施。以色列在疫苗普及後也面臨變異株入侵的威脅,疫苗接種率高達80%的情況下,仍出現突破性感染和青少年確診,使得解封計劃再度面臨挑戰。
疫苗接種率與解封成效相關
高疫苗接種率能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但無法完全避免病毒傳播與確診潮的出現。荷蘭經驗顯示,疫苗雖然能降低重症率,但病毒傳播仍可能引發群聚感染,導致政策需在防控與解封間取得平衡。各國的經驗提醒我們,公共衛生策略必須根據逐步的數據調整,謹慎行事,才有機會在病毒與社會的拉扯中找到最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