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關新冠病毒是否可能因食物傳播的疑慮引起廣泛討論。醫療專家指出,雖然新冠病毒可透過飛沫傳播到物體表面,但其在食物上的存活時間有限,通常不會超過48小時。病毒的繁殖特點使得它只能在活細胞內進行複製,不像細菌可以在死細胞上快速繁殖,因此在食物表面存留的病毒大多為死屍片段,並不具有傳染能力。
病毒在食物表面的存活時間有限,安全性較高
經過研究,新冠病毒在食物上的存活時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溫度、濕度和表面材質。一般來說,超市中的蔬菜、水果或肉品表面病毒生命週期不會超過48小時。專家認為,雪糕中檢測到的病毒多為病毒的遺體或片段,並不會引起傳染。這是因為病毒在死亡狀態下失去繁殖能力,尚未證明會通過食用這類物品導致感染。
進食病毒污染食物的感染風險較低,但手部防疫仍需留意
目前國際醫療界普遍認為,病毒傳播主要依靠呼吸道飛沫,而經由消化道傳染的證據尚不存在。因此,吃到沾染病毒的食物導致感染的可能性較低。然而,若民眾在餐飲服務場所接觸到確診員工的飛沫,再觸碰到眼睛、口腔或鼻子,也仍存在感染風險。此外,街邊收銀或找零時,若接觸到病毒殘留在鈔票、硬幣或櫃台表面,經由手部傳播至黏膜亦有風險。因此,專業建議是接觸後務必仔細洗手,降低感染可能性。
防疫措施與個人衛生的重要性
雖然現有證據尚未顯示病毒能經由消化系統傳播,保持手部清潔仍是預防感染的關鍵措施。酒精消毒能有效對抗硬幣和鈔票上的病毒殘留,但紙張及布料較難徹底消毒。建議民眾在觸摸完公共設施後,務必洗手,並避免用手觸碰眼、口、鼻等黏膜處,以降低感染途徑。雖然食物安全性較高,但仍建議遵守良好衛生習慣,時刻注意手部乾淨和環境清潔。
結語與防範建議
整體而言,病毒在食物表面存活時間很短,並不會通過食用傳染。面對疫情,公共衛生措施的配合還是不可忽視,個人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臉部,是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策略。有鑑於病毒的傳播模式多樣,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保持警覺,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