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桃捷摩斯漢堡店一名確診員工,這引發社會對於公共場所與餐飲業感染風險的關注。由於該店員曾負責餐點準備,很多人懷疑接觸過的食物是否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媒介。專家指出,雖然疫情常以飛沫傳染為主要途徑,但飲食過程中有關病毒傳染的疑慮仍需留意。本文將針對病毒是否可能透過食物傳播、衛生措施的重要性進行詳細分析。
店內確診員工傳播風險分析與應變措施
此次確診事件中,受感染的摩斯漢堡員工與店長共同工作,且該員曾負責準備餐點。根據指揮中心的說法,因為無法準確掌握接觸人數,呼籲曾於2021年1月16日至18日進入該店的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即應盡快就醫並加強警覺。雖然目前尚未發現食物直接傳染的證據,但此事件提醒餐飲業在防疫上仍需持續重視個人衛生與消毒措施。
新冠病毒是否可能透過食物傳播
科學分析病毒在食品上的存活與傳染能力
多位醫學專家指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能在食物中繁殖或透過食用直接感染。中國大陸先前曾有雪糕核酸檢測陽性的事件,但專家解釋,所驗出的是病毒的殘留基因片段,並非活病毒,屬於「病毒屍體」並不具有傳染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醫師吳昌騰強調,病毒在溫度56℃下經過30分鐘即可被殺死,相較細菌可以在死細胞上繁殖,病毒則需活細胞宿主,目前超市的蔬菜、水果和肉品都不具備傳染能力。
專家提醒病毒傳染途徑與食品安全觀點
專家指出,若食品真的被病毒污染,存活時間並不長,且病毒不能在食物內繁殖,只能藉由接觸表面殘留的病毒基因片段進入人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與世界衛生組織亦稱,透過食物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極低,但透過手觸摸帶有病毒的物品,再觸摸口鼻,仍存在感染風險。故建議消費者在外用餐時,避免觸摸共用物品,並養成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
正確防疫措施與用餐安全指南
食品安全預防建議
- 用餐前徹底清洗食材:蔬菜水果在食用前應該用流動水充分洗淨,避免殘留病毒或其他病菌。
- 加熱食品確保充分熟透:新冠病毒怕熱,建議將食物充分加熱至56℃以上,持續30分鐘,能有效殺滅病毒。
- 注意生肉的清洗方式:避免用水龍頭直接沖洗生肉,建議放入有蓋容器內用水浸洗,以防病毒或病毒殘餘物擴散污染廚房其他物品。
- 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每次處理食物前後都須洗手,並避免用未洗手的手觸摸口鼻眼,幫助降低感染風險。
外出用餐時的防疫注意事項
在餐廳用餐時,除遵守規定佩戴口罩外,還應盡量避免多人共食,使用個人餐具,並在用餐前後用酒精或環境清潔劑擦拭桌面。有意見表示,少與他人交談、保持適當距離,以及用免洗餐具或自備餐具,都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此外,如需觸摸公共設施,建議做手部消毒後再進行接觸。
防疫提醒與健康守則
醫學專家強調,日常防疫最有力的措施是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與定期消毒。即使整體病毒傳播風險較低,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仍是保護自身健康與公共安全的重要關鍵。
結語
專家提醒,食品本身不像細菌那樣在死細胞表面繁殖,病毒在適當熱處理下能被消滅,民眾大可安心享用熱食與新鮮水果。因應疫情,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衛生管理,並鼓勵消費者養成良好習慣,共同守護用餐安全與公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