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針對新冠病毒變異株的防疫策略中,疫苗的混合接種(混打)逐漸成為專家與民眾關注的焦點。隨著近期國際首份AZ與莫德納疫苗混打研究正式公布,結果顯示混合接種组別在抗體誘導方面展現出優於同一疫苗系列接種的潛力。這一突破引發醫學界對於疫苗混打的討論和期待,但同時也引發對安全性與副作用的考慮。
國際證實混打效果超越單一疫苗 可望開放前線人員自願混打
以前,科學界根據疫苗激發免疫反應的機理以及國外的相關研究(如AZ與BNT疫苗混打)推測,混打能夠提供較佳的保護效果。近期,一份由瑞典醫學期刊發表的小型研究,針對醫護人員的抗體反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使用AZ疫苗接種第二劑後,抗棘蛋白抗體升幅達5倍;而AZ與莫德納混合接種,則超過115倍。同樣,這兩組的中和抗體水準也相較之下差異顯著,提供實質證據支持混打疫苗的有效性。
科學研究證明混打抗體反應顯著提升
根據台灣資深感染科專家林氏璧的研究,瑞典的調查結果顯示,88名醫護人員中,接受兩劑AZ疫苗者(37人)以及AZ加莫德納混打者(51人),在施打第二劑後,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水準明顯不同。混打組的抗體升幅,平均超過AZ單一疫苗的20倍,顯示混打能有效激發體內免疫反應,增強對變異毒株的防禦效果。
混打對抗變異病毒更具優勢
更重要的是,針對南非變種病毒Beta的抗體中和效果,研究指出,兩劑AZ疫苗不足以產生有效中和能力,但若搭配混打莫德納,則能有效對抗此病毒株。這也促使專家呼籲,儘管台灣,尚在進行相關臨床試驗,但為了前線醫護人員與高風險族群的防護,具備自願混打疫苗的制度,有助於應對Delta等高度傳染的新變種病毒。
副作用與安全性議題需全面評估
然而,混打疫苗也伴有副作用的疑慮。研究指出,採用莫德納混打AZ的受試者,較單純接種AZ疫苗者,有較高比例的發燒、疲勞與頭痛等副作用反應。專家提醒,積極推動混打前,仍需等待完整的安全性數據,以避免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確保全民健康安全。
專家:混打應在安全證明後逐步開放
台灣的疫苗政策對於混打持較為謹慎態度。指揮中心醫療專家張上淳表示,雖然國際已有相關實證, but目前尚未達到全面推行的條件。台灣還在進行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預計三個月後才能取得更完整的數據。針對有意願的醫護人員,建議在確保疫苗安全性及副作用控制完備後,再逐步推廣混打策略,以提升前線戰士對抗病毒的能力。
疫苗接種的議題牽動民心,雖然國內疫苗到貨穩定,但在新冠病毒持續變異的狀況下,持續追蹤國際研究進展、完善接種策略,不僅對於個人健康的重要,也關乎整體公共衛生的未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