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效力預測的核心:中和抗體的重要性
近年來,科學界廣泛關注新冠疫苗的保護力與免疫反應之間的關聯性。其中,「中和抗體」被認為是衡量疫苗效力的重要生物標誌之一。透過測定疫苗誘導的中和抗體水平,研究人員希望能預測疫苗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實際保護效果。國內多款新冠疫苗的二期試驗結果,特別是中和抗體的產生情況,成為審查與評估的重點。
中和抗體:免疫系統的第一線武器
中和抗體是免疫系統中一類能與病毒的關鍵蛋白複合、阻止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抗體。特別是在新冠病毒中,與病毒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BD)結合的中和抗體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專家指出,這些抗體透過與病毒棘突蛋白結合,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進而在免疫防禦中扮演重要角色。(參考資料:免疫學基礎知識)
根據高雄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的解說,中和抗體能與病毒表面結合,形成阻擋病毒感染的屏障。研究認為,中和抗體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個體對病毒的免疫屏障強度,也因此成為評估疫苗保護效果的關鍵指標之一。
中和抗體水平與疫苗保護力的關聯性
2021年,《自然醫學》發表的一篇重要研究指出,中和抗體濃度可以高度預測新冠疫苗的臨床保護力。研究比較了多款疫苗,包括莫德納、諾瓦瓦克斯、輝瑞、俄國衛星五號、AZ和嬌生等,其間的中和抗體水平與臨床實際保護效果呈現出相似的排序。例如,莫德納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最高,而嬌生和科興的則相對較低。
然而,這種單一抗體數值的解讀也存在限制。專家指出,不同疫苗的測定標準、採血時間點與被測血清的選取,可能影響結果的比對的準確性。伴隨著病毒突變的持續出現,停留在中和抗體的數據,仍需謹慎解讀其對實際保護力的預測價值。
免疫反應的多重面向:除中和抗體外的免疫機制
除了中和抗體之外,人體的免疫反應還包含T細胞之類的細胞免疫。聯亞疫苗在二期試驗中強調,該疫苗除了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外,亦能激活CD8+殺手T細胞,進一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這類免疫反應是預防重症的重要保障,但在中和抗體的測量中並未直接體現,提醒我們不要用單一數據來評斷疫苗的整體保護力。
病毒變異對疫苗效能的挑戰
病毒的突變,尤其是在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可能削弱中和抗體的識別效率,進而影響疫苗的保護能力。台灣在相關研究中也觀察到,雖然高端疫苗對基因改變株如英國變異株表現出良好的中和抗體產生,但對Delta變異株的效價仍待進一步確認。同樣,聯亞疫苗則利用針對受體結合域(RBD)的抗體,因為此區域抗變性較低,理論上對變異株有較好的抗禦能力。
免疫橋接策略與國產疫苗的實務應用
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國內針對疫苗的審查提出了「免疫橋接」的方法,旨在以免疫反應指標估算疫苗的保護力,代替傳統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台灣是全球首個運用此策略的國家,只要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在標準範圍內達到規定門檻,即可授予緊急使用授權(EUA)。
專家提醒此一策略仍需謹慎,因為國產疫苗尚未經過完整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實際的保護效果仍需後續數據驗證。台灣在疫苗審查時,主要依據中和抗體的幾何平均效價(GMT)是否超過一定標準,來評估疫苗的潛在保護能力,但此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最終的免疫效果與臨床保護。
未來展望:標準化與持續驗證的重要性
為了提升疫苗效能預測的準確性,國內外的研究團隊正努力建立中和抗體測定的國際標準,以便不同研究之間的數據能夠互相比較。由台灣主導的新興感染症全球合作研究網正在推動這一標準化工作,並尋求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的血清標準品作為校驗依據。
另一方面,免疫科專家普遍認為,除了中和抗體,應該全面考慮人體免疫系統中其他關鍵的抗病毒反應,以判斷疫苗的確切保護力。長期來看,疫苗的安全性與效果,都需透過公開透明的數據與科學驗證來建立,未來還有許多挑戰等待科學界共同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