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趨緩跡象,連續多日新增確診數維持在低位,但最新數據顯示,今日新增確診為33例,包括30例本土病例與3例境外移入,另有4人喪生。面對疫情的變化,國家傳染病防控機制是否能如期調整,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專家指出,儘管疫情整體趨於穩定,但還須審慎觀察感染源的掌握,特別是無法追蹤到明確感染途徑的個案。現在的狀況依然在可控範圍內,推進警戒級別調整仍是合理方向。
疫情控制情況良好 不影響警戒降級步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3例病例中,有24例已掌握感染源,且未見無法追蹤的未知感染鏈。指揮官陳時中強調,防疫策略沒有改變,正按照既定的降級方向前行。與此同步,相關疫苗採購亦已同步進展,已向美國莫德納公司追加購買100萬劑疫苗,預計於今年第四季供應。此外,政府與莫德納簽訂2年共計提供3500萬劑疫苗的長期合約,將為明後年的疫情應對提供充足的疫苗儲備,用以因應潛在的病毒變異株威脅。
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年輕患者引發關注
近期國內新冠疫苗接種後的死亡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的數據,昨日通報的12例接種死亡案例中,最年輕者為36歲男性,患有心臟衰竭與免疫系統疾病,於接種翌日出現發熱,13天後在家中猝然離世。此案例為國內最年輕莫德納疫苗接種者的死亡。其他病例多為高齡老人,年齡多在75歲以上,還有一名嬰兒在母親接種疫苗後不幸過世。整體來看,COVID-19疫苗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案例,其死因仍在調查中,但醫療專家提醒,身體狀況不佳或慢性疾病控制不穩者,建議在身體較為穩定時安排疫苗接種,並在接種後密切觀察身體反應。
疫苗接種安全性警示 重視高風險人群
截至目前,全國已通報超過478例疫苗接種後死亡,涵蓋不同年齡層。其中,高齡者佔比最大,特別是75歲以上長者,約有340人。台灣已經接種超過580萬疫苗,其中包括50萬多例莫德納疫苗,死亡案件目前平均每百萬劑疫苗就有相當比例的報告。疫苗安全性方面,專家強調,接種前應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或身體不適者,若出現身體異常建議及時就醫並進行評估。此外,醫生提醒,身體在高溫、高濕的天氣中,進行疫苗接種時,應慎重考量體力狀況,避免在炎熱時段進行接種,以降低不良反應的風險。接種後若有不適持續超過兩天,應儘速尋求醫療幫助。
家庭照顧者面臨挑戰 適時開放失智照護據點
由於新冠疫情三級警戒已對失智症照護產生重大影響,長時間的封控措施使得失智長者的照顧壓力加劇。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疫情期間約有三成患者出現明顯退化,尤其因為失智照護據點多數暫時關閉,家庭照顧者承受沉重負擔。為緩解照護壓力與促進失智患者的身心健康,指揮中心宣布可在防疫措施到位的前提下,逐步開放失智據點。照顧人員與長者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且滿兩週後,經快篩或PCR陰性證明,即可逐步恢復日常照護與活動,協助失智長者回歸正常生活。公共部門也將提供更充足的防疫資源,如口罩、防護面罩和酒精,保障照護環境的安全。專家提醒,家庭照顧者應持續關注失智者的健康變化,並配合疫苗接種策略,逐步恢復社交和日常活動,以維持其身心功能。
在疫情持續演變的背景下,相關政策的調整如同一場精細的平衡,要在防疫與照護需求之間找到最優解。每一步都關乎數萬家庭與長者的未來生活品質,值得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