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下,醫界越來越關注患者猝死的多種可能原因。除了普遍重視的血氧不足(隱性缺氧),急性肺栓塞成為導致猝死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病例中佔到1/3。這些因素的認識對於提高急救效率和患者存活率具有極大意義。本文將深入解析新冠相關猝死的關鍵原因,並探討現代醫療團隊在應對肺栓塞時所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新冠肺炎誘發猝死多重機制
近來,民眾談論的「隱性缺氧」和「血氧機」等名詞頻繁出現在媒體及專業圈中,反映出血氧不足可能暗示著危險的健康狀態。台灣頻傳疫情患者在家中或到院前猝死的案例,也使得公共衛生專家高度重視相關危險性。然而,醫界提醒,血氧不足並非唯一導致猝死的原因。事實上,新冠感染可能引發血液高凝狀態,形成肺栓塞,這也是嚴重甚至瞬間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栓塞在新冠疫情中的角色
由於新冠病毒具有激發高凝血的特性,患者更容易出現肺栓塞。德國最新的解剖研究顯示,出於猝死患者中,有約三分之一直接死於肺栓塞。這類血栓在血管中堵塞,阻斷血液流向肺部,導致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瞬間失去生命。這項研究儘管樣本較小,但強調了肺栓塞在新冠重症病例中的臨床重要性,也提醒醫師在診斷上需留意此種狀況。
肺栓塞的救治挑戰與醫療團隊合作
一旦懷疑肺栓塞,急診醫療人員須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確診。若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出現心肺功能迅速惡化,必須迅速進行血栓溶解術、導管取栓,甚至需要葉克膜(ECMO)來維持生命。這一連串的高難度程序,涉及急診、心臟內科、外科、放射科及麻醉科等多專科團隊協作,對人員技術和設備均有高要求。疫情之下,感染風險也提升急救的難度,彰顯出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與挑戰。
歐美經驗:肺栓塞快速反應團隊的建構
為提升肺栓塞的救治效率,歐美國家推行了“肺栓塞快速反應團隊”(PERT,Pulmonary Embolism Response Team),集合內科、外科、放射科及重症醫療專家,縮短診斷與治療的時間。這種多跨專科協作模式,有助於患者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最佳的醫療介入,增加存活機率。台灣目前尚未正式建立此類團隊,但隨著疫情加劇,建立類似機制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台灣建立肺栓塞快速反應隊的必要性
台灣的醫療體系需要準備迎戰可能頻發的肺栓塞病例。建立國家級的PERT團隊,不僅能提升救治效率,更能縮短診斷時間並減少死傷。台大醫院已進行相關探索,但整體制度仍待完善。未來,包含重症醫院在內的醫療資源安排與團隊訓練,將是台灣改善新冠重症管理、降低猝死率的關鍵。如此高效的救援體系,考驗著國家在這場疫情中的決心與資源投入。
專家觀點與實務經驗
由於肺栓塞的迅速進展,即使是醫療人員也須真切體驗其危急程度。多年前,一位健康良好的婦女在服用荷爾蒙治療後,突遭肺栓塞,經過緊急手術才險存一命。這個案例彰顯了肺栓塞的突如其來與高危險性,也提醒醫界必須保持高度警覺。面對COVID引發的血栓風險,醫師除了掌握專業操作,還需跨科業務的密切合作,才能在秒差之間贏得救命的關鍵時間。
結語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肺栓塞不僅是一個醫療技術課題,更是公共衛生治理的挑戰。建立一支具備高度配合能力的救援團隊,代表台灣醫療在面對未知病毒時的進步與決心。唯有持續推動專業訓練和資源配置,才能在血液高凝與肺栓塞的威脅前,守住每一條生命的希望。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中,醫療團隊的準備與決心,將是最堅實的防線。
文章中的專家意見來源於相關醫療實務經驗,並不代表官方立場。讓我們持續關注醫療界應對新冠變異與並發症的最新進展,為公共健康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