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肆虐,了解居家隔離、居家照護以及居家檢疫的不同規範,成為防疫的重要一環。本篇將詳細闡述這些措施的適用對象、規定條件及執行方式,幫助民眾一次搞懂相關的天數規定與流程,提升自我防護意識與能力。
居家隔離、居家照護與居家檢疫的定義與差異
密切接觸者的定義及範圍
由於確診人數增加,衛生單位於2022年5月8日起調整了密切接觸者的定義,以確保醫療資源有序運作。密切接觸者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與確診患者同住親友或同事、同學,會受到自主應變或暫時停課、停工措施的影響。
- 雖不用隔離,但建議同住者保持一人一室、全程戴口罩,並避免與家人共餐。
- 居家隔離措施僅會針對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或學生的室友發放。
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與自我監測
若您為密切接觸者的接觸對象,則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並依照以下規則判定解除方式:
- 陰性結果時,可解除監測,恢復正常生活。
- 在高風險場合(如24小時內無適當防護的長時間接觸超過15分鐘),且未接種三劑疫苗且已滿14天者,需持續健康監測至最後接觸後7天,並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或參加聚會。
- 注意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快進行篩檢並向衛生單位報備。
居家隔離詳細規定與天數
居家隔離的對象與規範
對於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必須進行居家隔離,隔離期間不允許外出,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整個流程以「3+4」標準執行:
- 居家隔離天數:自最後一次接觸日(第0天)起計算,需隔離3天。期間避免外出、出入公共場所或聚餐。
- 自主健康管理:第4到第7日為自主防疫期,無症狀即可逐步恢復,但仍應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
- 若在隔離期間出現症狀或篩檢陽性,則須立即留在家中,依規定向衛生機關通報,並接受後續居家照護與醫療協助。
自主健康管理的天數規定
完成居家隔離後,須持續進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若身體無不適,則可逐步恢復正常活動。
- 避免前往擁擠場所,減少密切接觸。
- 出現任何症狀應及時篩檢,並遵照醫療指引進行居家照護。
居家檢疫的重要規範與天數
居家檢疫的適用對象與規範
境外返國或特定情況下的旅遊者,需遵守居家檢疫措施,防止病毒傳播。該措施的天數遵循「7+7」規範:
- 居家隔離天數:自入境或接觸日起開始計算,實施7天居家隔離。
- 自主健康管理:隔離結束後持續管理7天,期間若無症狀且篩檢結果正常,可脫封外出。
- 在隔離期間,若出現症狀或篩檢結果呈陽性,需留在家中隔離,並由衛生單位提供居家照護與診療。
篩檢與出現症狀的處理
在檢疫期內,須進行定期篩檢,並留意體溫變化。一旦出現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相關徵象,即應立即篩檢並通報,避免病毒傳播擴散。
居家照護的準備與注意事項
居家照護的物資準備
- 日常生活用品,如衛生紙、洗衣物、個人清潔用品。
- 三餐的儲備和飲食安排,避免外出採購。
- 電子設備及通訊工具,如手機、電腦與網路連接設備,以便遠程醫療與聯絡。
- 環境清潔用品,包括漂白水、75%酒精及清潔用具,確保居家環境衛生。
- 醫療用品,如口罩、體溫計、血氧機(若有)、乾洗手液,確保健康監控完整。
- 慢性病藥物及症狀緩解用藥(如退燒藥、止咳藥等)。
- 緊急聯絡方式,包括家人、醫療單位與地方政府相關單位。
做好這些居家照護準備,有助於在疫情期間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
專家提醒
疫情形勢持續變化,民眾在遵守規定的同時,也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掌握最新的衛生證知與防疫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操作適當的居家隔離及照護措施,除了自我防護外,也有助於整體公共衛生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