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施打間隔調整引發保護力關切:專家解答施打時間對抗新冠病毒的影響

2025-07-0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疫苗施打間隔調整引發保護力關切:專家解答施打時間對抗新冠病毒的影響

疫苗供應不穩,施打時間調整引發熱議

近日,台灣的疫苗供貨出現不穩定狀況,導致許多民眾在接種第二劑新冠疫苗時必須延後。根據國家防疫指揮中心的規定,原本依照疫苗說明書建議的施打間隔時間,如 AstraZeneca (AZ) 疫苗建議4至12週、莫德納疫苗28天、輝瑞BNT疫苗則為21天,皆因供貨問題被調整為10至12週。專家指出,這樣的調整並不會大幅削弱疫苗的保護效果,但仍影響個人免疫的完整建立。這讓許多民眾關心,延後施打的合理時間及其對免疫力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專家解析延遲施打對免疫保護的實際影響

延遲施打是否會損害已建立的免疫記憶?

免疫學專家指出,雖然遵循疫苗規範的間隔時間能夠獲得最佳的免疫效果,但微幅的延遲並不會嚴重影響保護力。台大兒童醫院的黃立民醫師強調,免疫系統具有記憶能力,晚一點接種第二劑仍可以有效拉升免疫反應,只是相較於按時接種,可能會延長身體對病毒的防禦能力建立時間。若延遲超過6個月,則可能會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逐漸減弱,增加感染的風險。

兩劑間的最佳間隔時間是多少?

根據專家分析,兩劑疫苗間隔不超過6個月仍可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超過此期間保護力則可能明顯降低。黃立民醫師指出,打完第一劑後,人體免疫系統正在記憶病毒抗原,若未能在適當時間內完成第二劑,免疫保護將逐漸減弱,面對變異病毒的威脅風險亦提升。

不同疫苗間隔時間的科學證據與建議

疫苗種類與間隔時間的差異

疫苗種類不同,其適合的接種間隔也有所差異。蛋白質疫苗(如高端、聯亞)保護力較弱,若只接種一劑,免疫效果會較快下降。據國際臨床試驗資料,腺病毒載體疫苗(AZ、強生)較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的情況,莫德納與輝瑞的mRNA疫苗則相對較為強韌,能維持較長時間的免疫保護。這些數據提醒民眾,疫苗接種的完整性與時間安排是維護免疫力的重點。

疫苗保護力能維持多久?

目前由於新冠疫苗上市時間尚短,相關長期免疫保護期限的數據仍在追蹤中。專家推估,mRNA疫苗大約可在2年內維持較佳的免疫效果;而腺病毒載體疫苗與蛋白疫苗約為1年。而延長兩劑間隔時間或多次追蹤抗體濃度,將有助於理解個人的抗體持續性及是否需要加強劑。

延長間隔是否能提升疫苗效果

根據國外研究,AZ疫苗在10至12週的施打間隔比原本8週效果還要好。專家指出,疫苗在設計時為較短的間隔進行試驗,疫情下的急迫性限制了長期研究,但實證顯示適當延長間隔,反而能增強免疫反應。為了最大化保護力,未來可能會根據抗體測定結果,來調整疫苗接種策略。

對於疫苗施打時間的實務建議

若因供貨緊張延遲第二劑,應如何因應?

專家提醒,延後施打第二劑主要會延長身體建立完整免疫反應的時間,對預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影響有限。在未接種第二劑期間,民眾仍應嚴格執行口罩佩戴、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台灣能快速抑制疫情,與全民的守法與合作密不可分。

若長時間未能接種第二劑,是否需要補打或接種第三劑?

專家建議,第三劑疫苗的最佳時機為2到6個月之間,但當第3劑的需求來臨,代表病毒已經出現變異株流行,如Delta變種。為對抗病毒的持續演化,提早完成免疫提升是重要策略。目前國際多國已加速推行第三劑接種,台灣亦在評估延長間隔時間或加強免疫策略。

未能快速施打疫苗的人群,應如何自我保護?

對於尚未接種第一劑疫苗的民眾,專家建議可以優先選擇接種其他傳染病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或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研究指出,這些疫苗能降低因細菌感染造成的重症與死亡,間接提升整體免疫力。此外,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人群擁擠,也是防護的重要措施。

結語

隨著疫情的持續演變,施打疫苗的時間與策略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們不斷調整建議,以平衡供應情況與免疫效果。不論是在疫苗供貨還是變異株挑戰下,保持警覺並配合專業建議,未來才能更有信心迎接可能的疫情新常態。免疫策略的完善,仍需跨國合作與持續研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