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苗引發女性腋窩硬塊現象,可能導致誤診乳癌
隨著全球疫苗接種數字持續攀升,醫學界開始注意到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之一。美國乳房與醫學影像專科發現,一些婦女在接種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後,腋窩部位出現了肥大、腫脹的硬塊。這些硬塊在進行乳房攝影篩查時,症狀與乳癌的淋巴結腫大相似,經檢查後甚至被診斷為類似乳癌的腫塊。
疫苗引起腋窩腫塊的頻率與相關統計數據
根據調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女性中,約有11.6%出現局部腫痛或壓痛,1%以上的病例伴隨淋巴結腫大,與乳癌淋巴轉移的症狀十分相似。較少見的情況也曾在輝瑞(Pfizer)與BioNTech疫苗接種者中觀察到,但整體來說此類副作用仍屬少見。
由於部分女性可能未及時向醫療單位反映症狀,專家推估,實際發生率可能比統計數據更高。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是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淋巴腺反應,與乳癌並無直接關聯。
淋巴系統反應與疫苗副作用的科學解釋
人體的淋巴系統由腺體與淋巴結組成,負責過濾廢棄物與免疫反應。在疫苗接種部位,免疫系統被激發,使得淋巴結因免疫反應而短暫腫大。這種生理反應代表身體正常運作,並非癌症徵兆,但在未經醫學專業區分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誤診。
美國癌症學會表示,這類淋巴結腫大多是正常的免疫反應,民眾不須過度擔心,但在進行乳房攝影前,應巧妙安排檢查時間,以避免與疫苗副作用混淆。
避免誤診乳癌的檢查建議與注意事項
由於腋下淋巴結腫大是乳癌轉移的重要提示之一,接種疫苗後的婦女在安排乳房篩查時,應避免接種當天進行檢查。建議將乳房攝影檢查安排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前,或第二劑接種四至六週後進行,以讓淋巴腺腫脹狀況自然消退。
專家提醒,醫事單位在檢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疫苗接種日期,並適當調整檢查時機,降低誤判乳癌的風險。如此一來,即使腫塊與乳癌相似,也能正確判斷與疫苗副作用有關,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醫療程序。
疫苗引起腋窩腫塊的免疫反應機制與民眾應對策略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已觀察到新冠疫苗的多種副作用,包括手臂局部痠痛、發燒、畏寒與疲倦,但腋窩淋巴腫塊較少見。專家指出,這種腫塊是人體免疫系統正常反應的表現,並非乳癌的徵兆。
身體在遭受疫苗刺激時,淋巴系統會積極收集抗原,導致淋巴結脹大。有研究認為,少數女性在接種疫苗後出現腫塊,通常會持續一週左右,部分情況甚至更長。若腫痛沒有逐步緩解,或腫塊持續超過一週,建議立即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局部冰敷與就醫提示
對於疫苗引起的淋巴腫塊,民眾可以採用局部冰敷來緩解不適。專家建議,腫痛若持續超過一週且不改善,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診斷或錯誤判讀為乳癌轉移。此外,避免在接種疫苗當天進行乳房攝影,以進一步減少誤診風險。
結語
在疫苗普及的今天,醫學界持續研究並了解副作用的生理機制。正確掌握檢查時機與專業診斷方法,對預防誤診乳癌有重要意義。制度上的提醒與個人注意結合,將使疫苗接種與乳房篩查工作更加科學有效,保障婦女的健康安全。作為醫療專業人士,我們持續倡導民眾了解疫苗與免疫反應的科學價值,希望能在疫苗普及過程中,降低不必要的恐慌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