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逐步展開,疫苗安全性成為公共關注的焦點。近期,南韓傳出幾起接種後的死亡個案,引發對疫苗安全性的討論。本文將從國際疫苗接種監測經驗出發,分析目前三大新冠疫苗的副作用與安全性調查結果,協助民眾理性看待疫苗施打的風險與益處。
南韓疫苗接種後出現死亡事件引發關注
在台灣首批新冠疫苗於近期到達之際,南韓卻傳出三名施打AZ疫苗後不幸身亡,兩天內已累計有五位接種者的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南韓五例死亡個案都疑似具有慢性疾病史,尚待進一步調查是否與疫苗直接相關。美國及英國相關監測資料也都顯示,接種新冠疫苗與個案的死亡並無明確聯繫,死亡原因多與原有慢性病有關。
國際疫苗監測經驗顯示接種安全
依據英國公共衛生署公布資料,英國在接種690萬劑AZ疫苗後,發現205例死亡個案,但調查結果明確表示死因與疫苗無關。類似情況也發生在BNT/輝瑞與莫德納疫苗,英國和美國分別在超過八九百萬劑接種後,調查結果都證實相關死亡案件多為與疫苗無關的自然死亡或其他疾病導致的結果。
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及嚴重過敏事件
儘管疫苗的安全性經過多國監測機制反覆驗證,但施打疫苗後仍可能出現副作用。國內外資料指出,AZ、BNT/輝瑞以及莫德納三款疫苗的常見副作用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倦感、頭痛、肌肉酸痛以及發燒,較少見嚴重過敏反應。為降低嚴重反應風險,建議民眾在施打後應留觀30分鐘,以便即時處理突發過敏症狀。
不同疫苗的保護力與副作用解析
AZ疫苗
根據國際數據,兩劑間隔12週的AZ疫苗,其平均保護力約81%左右。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憊、頭痛、肌肉痠痛、發燒等,少數會出現注射硬塊或嘔吐症狀。
BNT/輝瑞疫苗
完成兩劑接種後7天,平均保護力可高達95%。主要副作用與AZ相似,包含接種部位疼痛和全身疲倦,偶爾會有腫脹或噁心的情形出現。
莫德納疫苗
兩劑接種完畢後,保護率約94.5%。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憊感、頭痛與肌肉痠痛,較少見紅斑或蕁麻疹等過敏反應。
專家提醒:疫苗接種須謹慎且資訊透明
專業機構不斷強調,任何施打疫苗後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都須透過系統性調查說明死因與疫苗之間的相關性。為保障民眾健康,疫苗的品質檢驗進度也在持續進行中,確保每一批疫苗都符合安全標準。施打疫苗的決策,應基於科學證據與完整資料分析,理性看待疫苗的風險與公共衛生的長遠利益。
在全球疫情持續演變的背景下,疫苗的安全性關乎公共健康信任。國際經驗提醒我們,雖然極少數案例會引起恐慌,但整體而言,經過嚴謹監測的疫苗仍然是抗疫的重要利器。由於疫苗施打的效益遠超風險,對於即將展開大規模施打計畫的國家與民眾來說,保持理性與資訊透明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