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冠病毒變異株的迅速肆虐,全球多國正積極推行疫苗混打與追加第三劑的策略,以因應Omicron等高傳染力變種病毒的挑戰。雖然目前相關研究資料仍屬初步,但國際藥廠與公共衛生專家一致認為,混合疫苗接種與施打第3針已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將有助於提升免疫防禦效果,降低重症率與死亡風險。
國際研究顯示混打疫苗的潛力與風險
根據瑞典近期針對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第一劑接種安慰劑(AZ疫苗)搭配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能顯著增強免疫力,甚至較單純施打同款疫苗來得更有效。目前,英國、西班牙和多國也已針對混打策略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一劑AZ疫苗搭配一劑輝瑞mRNA疫苗,不僅在中和抗體的產生上表現較佳,也具有較好的免疫持久性。不過,相關研究仍在擴展中,且不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風險。
疫苗混合施打的研究進展
針對混打疫苗的安全性與效果,歐洲和韓國等國已啟動相關試驗。去年,瑞典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的最新研究中,發現使用AZ第一劑搭配莫德納第二劑的醫療人員中,對B.1.351和B.1.617.2(Delta病毒株)的中和能力優於純粹打AZ者。此外,英國、法國等也提出調整疫苗接種間隔,縮短至八週,以提高接種效率。專家指出,儘管混打策略可以提升疫苗效果,但其長期安全性仍需進一步追蹤與評估。
第三劑疫苗的加強效果與未來趨勢
針對施打第三劑(booster shot),一些研究已證實其能有效提升免疫反應。尤其是對於免疫功能較弱的特殊族群,例如器官移植患者,施打第三劑能顯著提高抗體數值,提供額外保護。研究由2021年7月在《內科學年刊》公布,結果顯示,30名接受器官移植病患在接受一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的第三劑後,抗體反應明顯增加,達到預期的保護效果。
專家呼籲基於科學證據的疫苗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提醒,各國政府在推動混打與加強針的政策時,必須以科學數據為依據,避免不必要的疫苗自選行為。由於目前相關研究多為小規模試驗,且未全面考量變異株的實際影響,專家建議民眾應依照官方建議接種疫苗,並配合持續的公共衛生措施。未來,隨著更多臨床資料的產出,疫苗施打策略或將朝向個人體質與病毒變異株的動態調整。
全球推動混打策略的現況
由於疫苗供應不穩、多國疫苗到貨延宕,不少國家選擇開放民眾自主搭配接種品牌。加拿大於6月初宣布,符合條件的人可以選擇不同廠牌的第二劑疫苗。芬蘭和法國則放寬55歲以下人群的第二劑選擇範圍,尤其是強調施打mRNA疫苗,如輝瑞或莫德納,將較有效應對變異病毒。南韓也於今年5月展開混打實驗,測試AZ與輝瑞等疫苗的實效與安全性,期待找到適合大眾的疫苗組合策略。
研究結果支持疫苗混合施打的可行性
歐洲和英國的多項初期研究均顯示,混打疫苗可產生較高的抗體中和效價。例如,英國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證實AZ與莫德納的混打能在保護力上超越純粹打同款疫苗。雖然這些結果令人鼓舞,但醫學專家仍提醒,副作用如發燒、頭痛、肌肉痛等可能略有增加,須在官方監測與數據分析下進行大規模推行。
疫苗對抗新冠變異株的未來展望
針對 Delta 和 Omicron 變異株,提前規劃加強針的施打已有實證支持。英國於疫情高峰時將AZ疫苗間隔由12週縮短至8週,並推動第二劑的快速覆蓋,努力降低重症率。英國公共衛生署最新報告顯示,約六成感染Delta病毒者已接種兩劑疫苗,且兩劑疫苗對住院預防率高達96%。專家認為,接種完整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特別是在病毒變種帶來更高傳染力的背景下。
未來的疫苗策略與個人防護建議
隨著變異株的持續演變,多國積極進行疫苗改良與 booster 研究。英國、CDRAP等國正測試新型疫苗配方,並評估是否應針對特定變種提升免疫保護。醫學專家建議,民眾除了配合疫苗接種,也要持續做好個人衛生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並遵守社區防疫規範,以確保在動態疫情局勢中兼顧個人與社會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