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重建手術與3D列印在車禍腦傷復建的應用觀察

2025-09-1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顱骨重建手術與3D列印在車禍腦傷復建的應用觀察

本報導聚焦一例車禍造成重度腦傷患者的顱骨重建歷程,說明如何運用3D影像與3D列印製作客製化顱骨及PEEK材質,並探討術前模擬、跨科團隊協作、術後追蹤與復健規劃中的實務考量與限制,提供一般讀者就醫與照護參考。

事件與臨床處理概述

一名成人因高速車禍造成顱骨廣泛碎裂與重度腦傷,經神經外科與骨科團隊分階段處置。初次手術以移除受損骨塊並控制顱內壓力為主;病情穩定後,團隊進行第二次重建手術,採用事先模擬與客製化植入物進行顱骨重建與對側鎖骨處理。

3D影像與客製化顱骨的角色

術前以3D影像重建顱骨結構,協助醫師精準判讀骨折範圍並規劃切除與重建範圍;再透過3D列印技術模擬骨瓣形狀,作為製作客製化顱骨的依據。此流程有助於提高手術吻合度與外型對稱度,並在術中提供參考。

PEEK材質的考量

臨床採用PEEK(聚醚醚酮)材質製作客製化顱骨,用來重建眼窩曲線與顱骨缺損。醫師指出,PEEK在影像檢查時不會產生金屬假影,利於術後CT或MR追蹤;其彈性模數接近皮質骨,有助於降低某些併發症風險。不過此類材質成本較高,需符合健保或其他支付條件才能獲得補助。

跨科合作與術前準備

有效的顱骨重建通常仰賴神經外科與骨科等跨科團隊密切合作。術前反覆比對模擬影像以確認重建範圍與骨瓣吻合度,術中則依模擬結果調整植入物位置,兼顧腦部保護與外觀對稱。

術後追蹤與復健重點

完成顱骨重建後的追蹤包括影像檢查以觀察植入物位置與腦部狀態,以及評估神經功能恢復。復健在恢復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上扮演關鍵角色,應由多專業團隊根據患者功能狀態訂定個別化計畫,並注意併發症風險與心理支持需求。

對有類似外傷的患者與家屬,選擇具備跨科協作經驗與術前3D模擬能力的團隊,有助於降低預期外觀差異與部分追蹤困難;同時在術前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適應症、費用與可能的限制,能更周全地規劃後續復健與生活調整。

本文以專欄記者視角整理治療流程與技術應用要點,提醒讀者重視術前溝通、術後追蹤與長期復健安排,並在就醫選擇與照護期程中維持實際期待與風險認知。

重點回顧

報導說明3D影像與3D列印技術結合PEEK客製化顱骨,在顱骨重建中的實務應用,可提升手術吻合度與術後影像追蹤便利,但受材質成本與適應症限制,需與跨科團隊及家屬充分溝通以規劃復健與長期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