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引進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治療主動脈弓部瘤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北榮總引進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治療主動脈弓部瘤

台北榮總採用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進行微創治療主動脈弓部瘤,本文說明適用族群、手術差異、常見症狀與追蹤要點,協助患者與家屬了解就醫時機與風險考量。

臨床案例與治療概況

醫療團隊以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為多例主動脈弓部瘤患者提供治療。範例為一名曾接受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的患者,後續追蹤發現弓部動脈瘤擴大至約8公分,位置接近供應腦部的三條重要分支。團隊以量身訂做的支架從鼠蹊部進入置放,避免再次全面開胸並完成重建,降低了二次開胸的風險。

主動脈瘤的基本認識

主動脈瘤並非腫瘤,而是主動脈壁局部擴張成囊狀。一旦破裂可能造成致命性出血,因此常被比喻為不定時炸彈。一般成人主動脈平均直徑約3公分;若出現動脈瘤,6公分常被視為一個臨界值,超過6公分的破裂風險顯著升高。當腫瘤小於6公分時,破裂機率相對低;但一旦超過6公分,臨床上觀察到破裂風險增加約7%到12%。

為何弓部瘤較為複雜

主動脈弓部鄰近多條供腦血管分支,若發生病變不只增加破裂風險,亦可能提高中風機率。弓部瘤多屬退化性改變,好發於較年長的男性,危險因子包括抽菸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代謝疾病。

治療方式的差異與適用族群

傳統開胸手術通常需較大切口與較長手術時間,對高齡或曾接受胸腔手術的病人負擔較重。現行微創支架置入手術為主流,但部分病例需先行頸部繞道重建才能保護腦部血流。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的設計可依個別主動脈解剖調整,某些病例可省略頸部繞道,由鼠蹊部微創進入置放,傷口小、恢復期短,較適合高風險或再次開胸風險高的患者。不過所有治療應根據病人整體狀況與血管解剖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

症狀警訊與日常防護要點

胸痛或背痛可能是主動脈疾病的警訊,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診治。一般建議戒菸、積極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並依醫囑進行定期影像追蹤。針對是否採行微創支架或開放手術,需考量年齡、既往手術史、血管形態與共病情況。

醫療團隊表示,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擴增了對複雜主動脈弓部病變的治療選項,但仍須個案化評估與長期追蹤,患者與家屬應與心血管或胸腔血管專科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路徑。

重點回顧

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提供微創治療主動脈弓部瘤的選擇,減少再次開胸風險並縮短住院期;對高齡或術後復發患者具臨床價值,但仍需個案評估並注意破裂與中風等風險,且須長期追蹤影像。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