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每日攝取全穀類可降低心臟代謝風險

2025-09-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指出每日攝取全穀類可降低心臟代謝風險

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每日攝取全穀類並減少精製穀物攝入,與腰圍增幅較小、三酸甘油酯較低及血糖血壓較穩定有關。本文整理研究發現、營養重點與日常替換建議,說明適用族群與注意事項。

研究設計與主要觀察

美國塔夫茨大學隸屬研究團隊分析超過三千名、平均年齡五十多歲的受試者,平均追蹤長達十八年,評估全穀類與精製穀物攝取對腰圍、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心血管代謝指標的影響。

研究發現,較多攝取全穀類者在追蹤期間腰圍增加幅度較小,三酸甘油酯水準較低;相對地,全穀類攝取較少者則出現血糖與收縮壓上升的趨勢。此外,將每日全穀類維持在三份以上並限制精製澱粉在一份以內的受試者,其內臟脂肪平均減少約一成。

全穀類的營養價值

全穀物保留麩皮、胚芽與胚乳三部分,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以及礦物質如鐵、鎂與鋅。研究與營養學者指出,纖維能協助血糖穩定、降低膽固醇並促進腸道健康,這些特性共同影響體重、血脂與血壓等心血管代謝風險因子。

研究人員與專家評述

研究團隊與營養流行病學小組成員表示,將全穀類納入日常飲食並取代部分精製穀物,可能有助於隨年齡維持體重與控制血糖血壓等風險因子;另有營養學者補充,全穀的完整組成提供多面向健康益處,但仍強調為觀察性研究,結果不能直接推論為因果關係。

日常實務建議與可行替換方式

在飲食調整上,可用糙米、燕麥、藜麥或全麥製品替代部分白米與精製麵包。例如逐漸以五穀米或混合小麥、藜麥與白米烹調,慢慢增加全穀比例,有助於長期維持攝取習慣。選擇時重點在於持續性與整體飲食均衡,而非一時的嚴格限制。

  • 可從每餐少量替換開始,逐步增加全穀占比。
  • 注意烹調時間與水量,適度調整使口感更易接受。
  • 搭配蔬果與適量蛋白質,有助於整體營養平衡與血糖控制。

適用族群與注意事項

中老年族群為研究主要對象,對這類人群的腹部脂肪與血糖血壓管理可能較具參考價值。但若有牙口或吞嚥困難者,建議將全穀類煮軟或以少量混入原有主食,不必勉強攝取同時可從蔬果與其他食物汲取纖維與維生素。若有特殊慢性病或藥物治療,應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飲食調整的適宜性。

這項長期分析提供將全穀類作為日常飲食選擇的實務方向:在可接受的前提下,逐步以全穀類替代精製穀物,可能有助於控制腰圍、血脂與血糖等心臟代謝風險,但個別差異與整體生活型態仍為影響成效的重要因素,建議在醫療或營養專業指導下採取漸進式調整。

重點回顧

長期追蹤顯示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物,可減少腹部脂肪、改善血脂與血糖,對中老年人具實務價值,但需考量個人耐受性與整體飲食搭配。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