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以病例出發,說明媽媽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常見症狀、風險族群與檢查重點,並解釋體外震波治療的作用原理、適應與注意事項,提供工作時的緩解與就醫參考。
案例與臨床表現
一名長期執行重複手部工作的中年女性經常感到大拇指與手腕疼痛,既往曾有腕隧道症候群病史。經臨床檢查發現大拇指肌腱附近明顯發炎,符合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的典型表現,俗稱媽媽手。患者表示在工作高峰期症狀加劇,止痛藥效果有限,影響日常與工作執行。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需要反覆使用握力或頻繁做拇指與手腕伸屈動作的族群較常見此症,包括家庭主婦、美容美髮作業者、飲料店與廚房人員,以及某些以手部為主的運動員。早期多以保守照護為主,但若休息與冰敷無改善,應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進一步處理。
體外震波治療的作用機制
體外震波治療以低至中等能量的衝擊波作用於患部,臨床上被用來緩解慢性肌腱或肌筋膜疼痛。其可能機制包括改變痛覺傳導、促進局部組織新生血管與修復反應,並在特定情況下協助分解鈣化沉積,從而改善軟組織的癒合條件。
治療適應與禁忌
臨床適應通常針對慢性或反覆疼痛的肌腱病變,如足底筋膜炎、網球肘、五十肩及某些慢性肌腱炎等。不得在急性發炎或感染區域、凝血功能異常者、孕婦,以及靠近青少年生長板的部位使用。使用前應由醫師評估個別風險與可行性。
臨床應用與療程注意
對於無法短期停工但疼痛影響功能的患者,醫師可能先以體外震波減緩疼痛,再輔以生活調整與復健。療程頻率與次數由臨床反應決定,部分治療為自費項目;治療期間仍需避免過度使用患手,並按醫療團隊指示安排復健或支撐措施。
就醫時應討論的重點
- 症狀持續時間與加重情況,以及是否影響日常或工作功能
- 既往手部疾病或手術病史與用藥情況
- 嘗試過的保守治療如休息、冰敷或護具是否有效
- 治療選項的預期效果、可能風險與費用屬性
醫療決策應根據個別病況評估,若疑似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症狀持續惡化,建議由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臨床評估與影像或電生理檢查以確認診斷,並討論包括體外震波治療在內的適合選項。文章中所述治療原理與適應僅供資訊參考,不構成個別醫療建議。
重點回顧
媽媽手常因重複手部動作引起,體外震波可作為緩解慢性疼痛的非侵入性選項,但需醫師評估適應與禁忌,並配合工作調整與復健。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