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13歲少年連續食用三包未經烹煮的即食麵後,約半小時出現劇烈腹痛、冒冷汗與嘔吐等症狀,隨後死亡。事後檢驗顯示該即食麵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驗屍報告也未發現中毒跡象,最終判定死因為大量食用生麵條導致的急性腸道問題或消化道阻塞。
事件經過
相關病例描述患者在短時間內食用三包未煮的即食麵,隨即出現嚴重不適並於短時間內死亡。臨床與法醫檢驗未顯示毒物中毒的證據,與食物本身的微生物或化學污染無直接關聯。
檢驗與驗屍結果
食品檢驗結果顯示產品符合安全標準,驗屍報告未見中毒情形。死亡判定側重於消化系統的急性障礙,判定原因與大量攝入未經烹煮的麵條可能造成的腸道阻塞或急性腸胃問題相關。
生吃即食麵與零食的健康風險
近年來在社群平台上流行的生吃即食麵挑戰,被指出可能造成脫水與腸道阻塞等風險。一般零食如洋芋片與糖果因含多種添加物,也長期被討論與慢性疾病的相關性。
鈉含量與慢性疾病相關性
市售即食麵單碗的鈉含量常見高達1,330毫克,接近世界衛生組織每日建議攝取量2,000毫克。研究指出每週食用兩次以上即食麵,可能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進而提高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精製小麥與腸道健康
學術觀察顯示,即食麵多以精製小麥為原料,與全穀物相比,精製穀物的膳食纖維含量較低,長期攝取可能不利於維持腸道健康。大量食用此類產品亦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
此一個案凸顯未經烹煮大量攝入乾麵食可能引發的急性風險,同時也提醒消費者留意加工零食的鈉含量與攝取頻率,並對即食食品的食用方式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