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說明帕金森氏症在長期用藥後出現藥效波動時,深部腦刺激作為一種微創治療選項的原理、手術流程、可能效益與風險,以及病友何時可與醫師討論此治療方案。
病程與藥物治療的常見變化
帕金森氏症常見早期症狀包括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許多患者起初以口服左旋多巴等藥物控制症狀,但隨著病程進展,藥效可能出現波動,導致活動能力在「On」與「Off」之間反覆變化,並可能出現藥物相關的異動症或精神症狀。
當藥物調整無法穩定症狀並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時,醫病雙方可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深部腦刺激的原理與手術流程
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透過精準定位將小型電極植入腦內特定神經核,經由持續或調整式電刺激改變神經活動,藉此改善顫抖、僵硬與動作困難。
常見的手術流程包含:
- 術前評估與立體定位規劃,確認目標核位與手術可行性。
- 在顯微或立體定位系統輔助下,外科團隊放置電極,術中可能以微電極確認最適位置。
- 暫時連接電池以測試刺激效果,確認症狀改善後再進行固定工程與在胸前植入永久電池。
- 術後傷口癒合與定期門診調機與追蹤。
臨床上使用的定位輔助設備可提高放置精確度,縮小誤差範圍,但手術仍有風險,需要在多專科團隊評估下進行。
療效期望與可能風險
深部腦刺激可在部分患者減輕運動症狀與降低藥物所致的副作用,但並非對所有症狀或每位患者都有效,也不能治癒帕金森氏症。術後效果會因個別病灶位置、病程長短與神經功能差異而異。
手術與裝置可能併發出血、感染、電極或導線移位、刺激相關副作用或認知與情緒變化等問題。電池需定期檢查與更換,且某些新型自適應刺激系統會根據腦波訊號調整輸出,旨在提升個人化治療,但適用性須由醫師評估。
適應族群與就醫時機
當患者出現長期藥物治療後的明顯藥效波動、嚴重異動症或藥物副作用導致生活受限,且經藥物調整仍無法獲得穩定控制時,可與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團隊討論是否符合深部腦刺激的評估條件。多科協作評估包括神經功能、認知狀態、全身健康及個人期望。
術後照護與追蹤重點
術後需在專業團隊指導下調整刺激參數與藥物劑量,並定期門診追蹤功能變化與裝置狀態。家屬與照護者的支持以及生活型態調整對長期療效與生活品質維持也相當重要。
對於考慮深部腦刺激的病友與照護者,建議與熟悉帕金森氏症治療的神經科及神經外科團隊充分討論個人風險、可能效益與術後需求,進行個別化決策。深部腦刺激是針對特定病程與症狀的一種選項,需要慎重評估與跨專業合作,方能在安全監測下為患者帶來生活功能的改善。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深部腦刺激在帕金森氏症中作為藥物難以控制時的選項,包含手術原理、流程、療效期待與可能風險,以及術後追蹤與多科評估的重要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