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說明深部腦刺激在巴金森氏症治療中的角色,包括藥效波動的臨床表現、手術原理與術後照護重點,提供想進一步了解手術選項與就醫時機的病友與家屬參考
個案介紹顯示,林阿姨十多年前出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與肌肉僵硬,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起初以口服左旋多巴控制症狀,但多年用藥後出現藥效不穩與副作用,影響日常活動並降低外出意願。
藥效波動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長期服藥的病友常遇到所謂的藥效波動,臨床上會呈現活動能力忽有忽無的情形,藥效好時能行動,藥效消退時則可能出現運動困難或僵硬。此現象與腦內多巴胺濃度隨時間變化有關,若經藥物調整仍無法穩定控制,應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選項以避免生活功能持續受限。
深部腦刺激的原理與手術流程
深部腦刺激為一種以精準立體定位將電極植入腦深部特定神經核,透過長期電刺激調節神經活動的治療方法。臨床上會採分階段方式進行:先以影像與導航系統定位放置電極並臨時連接電源,術中或術後評估刺激效果,確認位置與效果後再於胸前植入永久電池並調整參數。
適應族群與新興技術發展
當服藥多年出現明顯藥效波動、嚴重異動症或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時,深部腦刺激可能成為可討論的選擇。近年也出現自適應式深部腦刺激技術,可即時監測腦部訊號並調整刺激強度,目標是提升療效並減少副作用與電池耗損,但適用性與長期效果仍需專業評估與多科團隊合作。
術後照護與就醫建議
術後會有逐步調整刺激參數與藥物劑量的過程,復原與功能改善的速度因人而異,需定期回診追蹤。若您或家人面臨用藥效果不穩、活動受限或出現明顯生活品質下降,建議與神經內科或功能性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進一步評估與治療,並在團隊評估下權衡風險與預期效益。
本文以科普角度說明深部腦刺激的治療架構與臨床應用重點,強調與醫療團隊的溝通與個人化評估為關鍵,期望協助病友與家屬理解可選擇的醫療路徑與術後追蹤重點。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