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科醫師針對藝人日夜顛倒的作息觀察,解釋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與生理時鐘運作,說明可能的健康風險、常見族群與檢查與生活調整方向,提供讀者實用的就醫與生活參考。
新聞背景與臨床觀察
近期有名人分享凌晨入睡、午後起床的作息,引起大眾注意。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即便總睡眠時數維持在一般建議範圍,長期日夜顛倒仍可能影響身體節律,臨床上常以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這類名詞來描述晚睡晚起且難以提早入睡的情況。
什麼是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
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屬於晝夜節律睡眠障礙的一種,主要特徵是睡眠時間整體後移,導致個人難以在一般社會時段入睡或醒來。此一現象與生理時鐘的設定有關,部分個體天生偏向夜間活動模式,而外在環境與工作型態也會影響表現。
生理時鐘與可能的健康風險
生理時鐘又稱晝夜節律,是身體調節睡眠、荷爾蒙與代謝等功能的內在時序。長期日夜顛倒可能與內分泌功能變動、腸胃不適、心血管負擔增加及認知表現改變等風險相關;臨床上會以「可能」或「相關性」來描述這類影響,而非確定性結論。
誰較容易出現這類作息
個體之間對生理時鐘的差異會受到基因與年齡影響,因此有些人較傾向成為夜貓子或晨型人。工作時段不固定、輪班工作者、青少年與某些生活型態也較易出現睡眠時相後移的現象。這類情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需求產生衝突時,較可能被當成問題處理。
何時應考慮就醫或檢查
若睡眠時相改變導致白天功能受損、情緒或工作學習表現下降,或出現長期失眠與過度嗜睡等情形,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評估。臨床評估通常會詢問睡眠日誌、生活作息與症狀時間模式,必要時會安排進一步的睡眠醫學評估以釐清類型與原因。
日常調整的方向與注意事項
對於希望改善作息的人,常見的生活調整包括規律的睡眠時間表、白天適度的日照暴露、晚間減少刺激性光源與咖啡因,以及維持穩定的飲食與運動習慣。這類方法旨在協助生理時鐘逐步調整,但個別回應會有差異,若自我調整無效,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整體而言,理解生理時鐘與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有助於判斷何時需要採取行動或就醫。臨床上強調個別化的評估與分級管理,並提醒大多數人以符合日夜節律的生活方式為基礎,有助於維持整體身心健康。
重點回顧
文章說明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與生理時鐘的基本概念,提示日夜顛倒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與生活調整方向,並提醒在日常調整無效或功能受損時,應尋求專業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