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與日照非藥物介入觀察報導

2025-10-2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失智症照護與日照非藥物介入觀察報導

報導聚焦台中醫療團隊運用日照與多元非藥物介入陪伴失智家庭,說明症狀警訊、照護策略與日間照顧服務的實務觀察。研究觀察指出參與者在認知與身體功能上有改善,但成效因人而異,需個別評估與資源整合。

個案經驗與社區支持實務觀察

一名75歲男性個案過去長期從事家務,但近年出現記憶與執行功能改變,家人發現異常後轉介就醫,診斷為輕度失智。後續在日間照顧與社區課程介入下,患者參與國畫、武術與職能訓練等活動,照護團隊觀察其情緒與日常參與度較先前穩定。

另一位長者為中度失智伴隨妄想與情緒行為改變,經社區多元協助與照顧者諮商後,病情與家庭照護壓力出現改善。這類個案反映出非藥物介入與照護者支持在日常實務中的作用。

失智症常見症狀與族群風險

醫師指出,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5萬人,65歲以上長者約每100人就有8人罹患失智。常見病因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與帕金森相關失智,分別約占病例的五成以上、二成左右與少部分。

約有逾半數患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或攻擊性行為,這類症狀容易增加照護壓力與走失風險。若家中長者出現記憶、判斷力、覺察或情緒改變等警訊,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治療策略與日照服務的角色

失智照護通常包含藥物與非藥物兩大方向,藥物治療由醫師評估使用,而非藥物介入包括音樂、藝術、運動、園藝等多元課程與個別化照護訓練,目的是維持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

一項由日照中心追蹤的觀察分析顯示,接受多模式介入近四年的參與者在身體活動、認知與營養狀態等面向有約10至20%的改善幅度,研究團隊認為日照服務可能有助於延緩失能並提升身心功能,但成效會受個別差異與服務可及性影響,仍需長期追蹤與資源整合。

何時就醫與照護資源可用性

及早評估有助於理解症狀來源與擬定照護計畫,醫療團隊可提供藥物評估、功能性評估與轉介日照或社區支持。照護者亦可透過諮商與互助團體學習應對策略,降低壓力並取得喘息機會。

本報導呈現臨床與社區實務的觀察,提醒社會對失智家庭提供理解與支持,並強調早期發現、個別化照護與跨領域協調的重要性,以利照護品質與家庭福祉。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日照及多元非藥物介入對失智長者日常功能與情緒的可能助益,提示早期發現與照護者喘息支持的重要性,並提醒服務可及性與個別差異仍為挑戰,研究採樣有限,成效因人而異,需進一步追蹤與資源整合。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