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80歲長者因性情退縮、寡言被家屬誤以為是憂鬱症,經醫療評估後確診為失智症。本文說明失智與憂鬱的共同表徵、檢查時機與照護重點,提醒家屬及早就醫釐清病因,減少延誤。
案例與臨床提醒
彰化一位80歲男性患者近月出現社交退縮、少語和情緒低落,家人原以為是因喪偶或失去朋友而罹患老年憂鬱症,帶至門診追查病因。精神科醫師表示,經腦部影像與認知評估後發現明顯腦萎縮,符合失智症診斷,顯示臨床表現有時會以情緒改變為主,而非典型的記憶或行為紊亂。
失智與憂鬱的不同與重疊
失智症與憂鬱症在年長者身上可出現相似的症狀,例如情緒低落、社交退縮、睡眠或食慾改變。某些失智類型在早期以情緒或行為改變為主要表現,易被誤認為純粹的憂鬱症。
臨床上有幾項觀察有助區分:若症狀在短期內(例如一至兩週)急速惡化,較可能屬於憂鬱症;失智症則通常為逐步、長期且漸進的認知與功能下降。醫師也會透過影像、認知功能測驗與精神科評估來釐清診斷。
何時應就醫
當家中長者出現下列情形,應儘速就醫進行評估:
- 情緒明顯改變或長期低落且影響日常功能
- 社交活動退縮、興趣喪失或生活習慣出現明顯改變
- 有反覆的記憶減退、定向力下降或執行功能障礙疑慮
檢查與診療路徑
醫療評估通常包含精神科或神經科問診、認知功能測驗與必要的影像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腦部結構改變或其他可逆因素。若合併憂鬱症狀,醫師會同時評估情緒治療的需要與失智症的管理策略。
文章中提及的臨床觀察與先前研究資料顯示,憂鬱與失智之間存在關聯,若憂鬱未獲適當處理,可能影響未來的認知風險。但具體病程與風險評估仍需個別化診療。
照護要點與家庭支持
對於出現情緒與認知變化的長者,家庭與照護者可採取以下步驟協助評估與支持:
- 做好日常觀察並記錄行為與認知變化的時間線與情況
- 與醫療團隊溝通病史、用藥及生活事件,協助臨床判斷
- 配合專業評估後,依醫師建議安排療程或支持性照護
醫師提醒,面對疑似憂鬱或失智的長者,家屬常有情緒與心理壓力,適時尋求社區或專業的支持也很重要。
本文所述案例由臨床評估確認失智的經驗指出,單憑情緒變化無法完全判定病因,建議以醫療評估為主,避免延誤診斷或治療。專欄上,我們鼓勵家庭成員在發現長者行為或情緒異常時,主動向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諮詢,讓醫師依臨床資料提供個別化建議。
重點回顧
長者情緒退縮不一定是憂鬱,失智症早期也可出現憂鬱樣表現;及早以影像與認知評估釐清診斷有助選擇合適照護,但個別病程與療效需醫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