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技師公會指出市面假牙來源不明可能造成口腔黏膜長期刺激等風險,倡議推動假牙身分證以便追溯製作單位與材料來源,強調提升透明度與監管對維護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口腔照護專業團體與立委指出,台灣取得牙體技術師資格者約7270人,但實際合法執業者僅約2700多人。市場上存在由未登記或未考照人員製作的假牙,部分產品可能來自跨境購買平台,來源與用料透明性不足。
非典型頭頸癌趨勢與相關風險
官方統計期間顯示,非典型口腔癌占比從12.46%上升到15.46%,約增加3個百分點,期間也觀察到非典型患者性別分布較為平均。專家指出,除了菸酒檳榔等傳統危險因子外,蛀牙、牙周病、口腔潰瘍及長期黏膜刺激均可能與發病風險相關,但現有資料仍需由臨床專業評估。
假牙刺激與黏膜健康
不合適或材料來源不明的假牙可能造成黏膜摩擦、壓迫或慢性刺激。此類刺激被視為可能的促發因子之一,但單一因果關係難以斷言,需由齒顎專科醫師與口腔病理專業共同判斷與追蹤。
假牙製作來源與管理挑戰
牙技師公會代表指出,市面上存在使用不明材料、工藝與無執照人員製作假牙的情況,主管機關稽查面臨挑戰。為改善追溯機制,公會推出假牙產品資訊卡或稱假牙身分證,期望建立來源可查、材料可溯的機制,提升消費者信任與安全性。
消費者可留意的要點
專業團體建議消費者在配戴或購買假牙時,應主動詢問製作單位與是否有可追溯的產品資訊,並注意假牙是否合適以及是否出現持續不適。若有黏膜持續紅腫、潰爛或疼痛等情形,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以進一步評估。
記者觀察,推動假牙身分證是回應假牙來源透明性不足的一項措施,短期內可協助追溯製作流程與材料來源;但長期改善仍須仰賴監管落實、提高合格執業率與民眾對製作流程的知悉度,以降低潛在口腔健康風險。
重點回顧
報導指出假牙來源透明不足可能增加口腔黏膜刺激等風險,牙技師公會推動假牙身分證以利來源追溯,並提醒民眾選購時詢問製作單位與材料來源,同時強調監管與合格執業率提升為長期課題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